白羊故地,左云县名的由来龙山大先生

#城市情报员第三期#左云的历史可以追到一万年以前。据国内史学界确认的今左云杨千堡贾家窑旧石器文化遗址和旧高山小何家口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证。早在几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左云繁衍生息了。

夏商时代,左云属冀州的北方地区。春秋时代,为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牧地,当时的白羊城城址就在今县城东五里的古城村。战国时,是赵国武州塞(今大同、怀仁、左云、平鲁,偏关一带地方)的腹地,属雁门郡,中寨城就是今县城南六十里的东古城村。秦时仍为雁门郡属地。西汉高祖六年在武州塞设置武州县,县城在今东古城村,属雁门郡,郡府在今右玉县。

当时武州县东靠大同市、西临右玉县、南连山阴县、北接凉城县(内蒙)、西南有马邑(今朔州市)。相传汉宣帝后宫美女王昭君出塞时,曾在武州县城暂住短留,今蹄窟岭有她的马蹄痕。然而,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后因武州县城残破,在汉元帝竟宁元年迁移于白羊城旧址(今城东五里的古城村)。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建立了新兴郡,郡府设在今忻州市,下设定襄县(今左云,平鲁,偏关等地)。魏晋时期,仍属新兴郡定襄县。

北魏都城在大同时,为京城直接管辖之地,都城迁到洛阳后,仍旧改置武州县。县城在今旧高山村,属恒州代郡管辖。隋开皇三年,改恒州(大同)为云内县,左云为云内县西境,属马邑郡。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在临阳(今左云云西)设置定边军。唐武宗会昌年间,把定边军改为定边卫,卫城在旧高山,隶属于云州。后唐石敬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左云地亦归契丹(五代时称辽)辽兴宗重熙十三年,把云州衙门设在旧高山,管辖云中西部一带地方。

元时撤销云中,为大同属地。明太祖洪武四年,在左卫设置大同都卫,重修白羊城(今古城)。洪武二十五年,在左卫设置镇朔卫,今右玉,平鲁地区皆附属在内,并筑镇朔卫城(今左云县城)。

四面用砖包城,周围十里有余,城墙高三丈五尺,濠深二丈,设南北西门三座,东面因傍山岗不便设门。北城门横额“控朔”,外额“永安”;南城门横额“拱辰”,外额“永绥”;西城门横额“靖远”,外额“永清”,南关外门额“望恒”。东面虽没设门,但建一楼以利眺望。

镇朔卫设指挥使,统兵五千余人驻守。明永乐七年,把镇朔卫改为左卫,属大同镇。英宗正统十四年,把长城外的云州川卫并入左卫,名左云川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左云川卫,作短暂停留。直到清顺治,康熙年间仍为左云川卫,隶大同府。

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征厄鲁特噶尔丹师,于十二月初十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到左云川卫,住生员范澎宅,十一日游云冈石佛等。清世宗雍正三年,撤卫改县,把左云川卫改为左云县,隶朔平府,府址在今右玉县,府下设一州四县(朔州、马邑县、左云县,右玉县、平鲁县),口外归化城亦归朔平府管辖。

当时的左云县境东至云冈堡,西至汉塔铺,南至吴家窑,北至宁鲁堡,西北至陈家窑,东北至助马堡、拒门堡。

民国初期,废除了府、州,改为道县,左云县隶雁门道,道治大同。民国十四年撤雁门道后,左云直属山西省。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八日倭寇侵占左云后,隶晋北自治政府,一九三九年九月改为晋北政厅。

一九四三年一月改大同省公署,左云仍归其管辖。先后称大怀左县(大同、怀仁、左云),左右凉县(左云、城、右玉),大丰左县(大同、丰镇、左云)、左右县(左云、右玉)。一九四五年九月成立雁北行署,左云隶雁门行署五分区专署。

一九四七年属绥蒙区。一九四八年三月左云先后隶晋绥边区五分区专署、山阴中心县。四九年十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一九五三年察哈尔省消,左云划入山西省,隶山西省雁北专署。

一九五八年左云、右玉两县合并为左云县,隶晋北专署。一九六一年晋北专署分为雁北、忻县两专署,左云、右玉仍分为两县,隶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左云归大同市管辖至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fl/11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