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形式大于故事的电影姜文今年的拿手之作《邪不压正》在今年如期上映了,然而无论是5.8亿的最终票房,还是豆瓣的7.2分,都侧面说明了这部电影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成功。小编没有看过它的原著小说《侠隐》,但是看了邪不压正之后,不由分说,确实是浓浓的姜文味道。有时候小编也会想,如果是五年前,十年前,这部电影的反响会比现在好。小编觉得,《邪不压正》其实保留了姜文的导演或者说是演员的一往水准,但是很多观众却并不买账了,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年出生的姜文,和张艺谋,冯小刚等老一辈著名导演,他们身上有一个让人浅而易见的痕迹,那就是——文化人。他们注重文化的表达,有时候也太注重文化的描绘,往往忽略了电影的本质——剧本的逻辑性。无论是张艺谋的《长城》《影》,还是冯小刚的《芳华》,再到姜文的《邪不压正》,当我们看下去的时候,最明显的烙印还是文化味儿,无论是镜头还是场景,都无处不在渲染着一种形式与文化。当一部电影侧重于这方面的时候,多数的导演就会陷入了自我独乐的圈套,比如说:嗯,这样拍很有个性,这个对白很有范儿,这个动作和场景非常有文化性质。当导演陷入了这样一种自我陶醉之后,往往这部电影的剧情和逻辑都会出现问题。喜欢文化味的人看起来自然会觉得格调很高,但是纯粹喜欢电影逻辑的人来说,这并不对口味。《邪不压正》就是这么一回事吧,所以评价褒贬不一。再说回我们最近逆袭的一部电影《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年出生的导演;还有上半年最佳电影之一《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出生年;当然了,还有年出生的徐峥。这些都算是新一代的杰出导演了,这些导演身上又有什么痕迹呢?《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里的章宇我想,那就是最注重的东西,那就是编剧。这些导演无一例外就是并没有依赖大碗明星,也没有依赖大场景,大制作,而是把最把最核心的东西剧本的逻辑给上升到了毫无漏洞的地步,然后再去打造这个电影。而且,这些电影的爆发,也表示了我们的观众审美,正在慢慢地,慢慢地提升。我们的电影跟好莱坞的差别就在于,他们能把大制作的电影逻辑和剧本保证的同时,还能兼顾商业元素(比如大碗、特效、大场景),我们很多时候只得其一,不能两者兼顾。我们但凡号称大制作的,到目前为止,基本都与烂片无疑。至于《邪不压正》到底是不是一部形式大于剧情的电影,相信很多网友心中也有了答案。它并不是姜文失水准了,而是观众对电影的认知比以前有所提高了。-END-欢迎大家讨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