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这部划时代的英雄,我始终不认为

年已经快过去了。一个中国电影的新时代,也开启了超过15年。时间过得很快,15年,中国电影真正走入了商业化模式。而这一切,就是当年张艺谋用一部《英雄》给划出来的。很多人对于本片的评价不好,甚至有人说是视觉QJ。但如果从对中国电影的意义来说,它的划时代意义是不可否认的:那个年,是张艺谋用这部《英雄》,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大片帷幕。那时候我还在上学,《英雄》上映之时,在2个礼拜之内,我挤出生活费3刷了本片。我和一个朋友那时候都觉得这片子还不错,绝对想不到那时候有那么多的负面评价。于是,年少轻狂的我和那位朋友,当时说了一句话:以后,会有人觉得其实这部电影很重要,而且绝对是被低估的一部片子。年少轻狂总觉得自己对电影有一套独特见解。如今,我想套用陈凯歌那句话:当我们觉得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经变得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开始原谅我们的幼稚。有点扯远了,先声明,以下纯粹为我个人观点。平心而论,《英雄》确实有不足之处,也不值得捧杀。但是,它决计不会是一部烂片。我仍然觉得它是一部有着遗憾的好电影。技巧,画面不用多说,张艺谋的功力是公认的。但片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刻意的场景:无名和飞雪挡剑之后,刻意摆出这样的POSE飞雪两次战阵落败,均以这样的姿态卧倒秦王大殿里面,为什么会出现一堆染坊般的布匹?那能感受到杀气的烛光,也是生硬。张艺谋想要表达出武侠那种意境,只可惜没表达好。为了意境而意境。做为一个文艺片出身的导演,要他拍出徐克那种武侠,确实是心有余而力所不及。更何况,大陆和香港的武侠文化,那时候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差别界限的。例如,徐克能拍出“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悲怆。信手拈来一曲《笑傲江湖》,则成了武侠浪漫。这些,很难学到。于是,上面说的几个此类场景,就变成了匠气。于是,变成形式上很漂亮,内容上却显得幼稚。第一次大阵仗武侠片嘛,又是国内环境出来的第五代导演,找不到其中精髓的地方。后来的陈凯歌,冯小刚(虽不属于第五代)等人,再次印证了这点。就像《英雄》的最后这段,本意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可是拍出来,就很尴尬:秦王把剑扔给无名,让他决定是否刺这一剑之时,突然冒出一句台词:寡人悟到了。。。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这样一个转折,不但没能把导演意图表达出来,反而会引发笑场。很奇怪的是,本片虽然在国内评价当时不高,但是在北美却是一片叫好,甚至还冲顶北美票房周冠军。为了本片的发行,昆汀还全力协助,甚至押上自己的名头。这样的情况,和《卧虎藏龙》类似。《卧虎藏龙》做得比《英雄》好,好多少大家心里标准不一。但有一点,对比起来,前者至少更容易让国内观众接受。但《卧虎藏龙》里面的书卷气,以及一些文艺范儿的台词,也有不少国内观众觉得突兀。不仅不快意江湖,甚至还略有点酸。这样的武侠片,在北美为何会受到追捧?依然是文化差异。我不相信大部分老外能理解《卧虎藏龙》里面的儒家思想。也不相信他们会理解当时七国混战这样的历史背景。或许北美观众看来,《英雄》的故事只是两个人在一次碰面的过程中,把一件事的真相慢慢还原了。而这期间的武打,画面之精美,让他们叫好!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部商业电影。从看得爽的角度来说,《英雄》的形式点中了他们的G点。对于商业电影属性这样的概念,换到国内观众来说,其实也一样。先看爽了,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挖它背后的故事背景等因素。可重点在于,中国观众对于《英雄》的故事背景,并不是一无所知。建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故事,中国观众有理由要求更多。于是,做为中国大片时代的开拓者的张艺谋,交出了这份有缺憾的答卷。但有一点,我始终坚持认为:张艺谋的野心和思路是很清晰的,只是变现能力不足。毕竟这是一个原创故事,讲故事恰恰是张导的弱点。《英雄》之前的张导电影,基本上都是改编自文学故事;《英雄》之后,再一次原创的《十面埋伏》,更是讲的有失水准。可是同为大片,后来改编自《雷雨》的《黄金甲》,张艺谋就把故事给讲好了。看几个例子。就我看来,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没拍好,但张导对于这个故事的思路是很清晰的。第一个由无名讲的故事里面,飞雪和残剑心胸狭窄,甚至有些部分还有点像小丑般。比如残剑要了如月后,还要去跟飞雪说一句:我知道你看到了,我是故意让你看到的。可故事讲完,秦王没多久就点破:三年前,寡人曾与他们有过一战,这二人光明磊落,气度不凡,绝不是心胸狭小之辈。看秦王的故事,自小在燕国当人质,回到秦国当政后,又经历了吕不韦为相,太后掌权把他架空的时代。于是,在一番博弈后,秦王灭了嫪毐,太后等阻止他的霸业和雄心之人,终于成了那个秦始皇。这样一个秦王,如果这么容易被人骗了,那就真能说张导拍出了一部大烂片。可事实不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秦王统一六国后,造了长城,干出了焚书坑儒的事。但也做了书同文车同轨这样的事,这样,华夏的文明才有了一个统一。在这点上,张艺谋就借秦王之口说了出来:秦王的报复,并不是灭了几个国家,使自己一方独大,而是想统一华夏。看看秦王和无名间的这段对白,就能感受到:无名:剑(字)的写法,通常有一十九种。秦王:一个字,竟有十九种写法,又互不相认,极为不便。等寡人灭了六国之后,再灭其它诸国,必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统统废掉,只留一种,岂不痛快?北美观众怎么能晓得中国以前这样的文化背景呢。更何况,后来两人还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大王不是只灭六国吗?秦王: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说实话,当时听到秦王这句话,我整个人的热血是沸腾了一下。从小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秦王,都是一个残暴的暴君之辈。可长大后,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我开始觉得,其实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他统一六国没多久就去世了,后来华夏再次分裂。可是,如果没有他统一六国,或许后世之人,仍然只会在努力让自己的小国富强,却不会想着有天下统一的概念。在这点上,如果扯得高大上或者远一点,今日中国的地大物博,版图辽阔,其实秦王是功不可没的。非要搬扯,我觉得《英雄》对于中国大片时代,就有点像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样的感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们从此开始争夺天下;张艺谋划出了《英雄》后,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商业化的突飞猛进,商业这个词的比重,开始逐渐增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多久,华夏又开始分裂。楚汉争霸,三国,南北朝等,到真正意义上统一,仍然还经历了一段时间。而中国的大片时代,自张艺谋划出后,也是烂片一堆。但好片却也有一部分,走向成熟,或许这个过程还需要很久,但却是一个必然趋势。当然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说比较扯淡,说实话我也是因为陈凯歌对张艺谋的评价想起来的。因为陈凯歌记张艺谋时,写的是:秦国人。同时,《英雄》的故事结构上,确实在当时的国内电影,甚至是武侠电影中也是少见的。一般我们都习惯了线性叙述,但张艺谋却用了分段式,这个分段式还仿了《罗生门》的结构。但是只取到《罗生门》的形,却没取到真经。《罗生门》是用不同人物对于一个事件的看法,说出同一件事在不同角度上,并不是绝对的。但张艺谋只是让无名和秦王通过一问一答,相互讲述了三段故事,把一个事情讲清楚罢了。或许在这点上,《英雄》反而有点侦探片的感觉。但实际情况来说,呵呵,我还是想说,没拍好,但是思路清晰,也很有抱负。这样的抱负,在飞雪和残剑间的情上,我觉得也体现出来了。后面飞雪和残剑死在一块的那段,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是被感动到的。残剑说:我只想跟你一起回家。最后,两人死在了一块,飞雪答:现在,我就带你回家。如果按照故事对于两人这种侠义的设定来看,这无疑是很浪漫的。侠之大者,完成志向,退隐归家。如果七国连年征战,天下大乱,何来安定的小家?于是,为了志向,浪迹江湖的两人的这一段故事,我觉得其实也蛮凄美的。可问题是,张导拍成了什么样?意图好,但偏偏又让人觉得有些地方怪怪的。比如残剑在跟无名对话时,竟然说出一句:那年,我浪迹江湖。另外残剑还说:(飞雪说)等完成刺秦心愿,就带我回她的家,她说,那里没有剑,也没有剑客。这句没问题吧,可接下来那句是: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下,您看,感觉到了,可偏偏。。。虽然有这样几个点,但我始终不愿意承认《英雄》是部烂片,甚至我觉得他本来应该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可惜,那临门一脚,却总是有点误差。我还想说说其中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它并不突兀,相反,我感觉蛮优秀。大家也都知道,秦国当初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立下了法治的基调。一直到秦始皇,每朝每代都有许多精彩故事。无论是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还是白起征战天下甚至长平大战杀降,到后面的吕不韦用千金身家赌嬴异人和嬴政,天下始终处于各国都想称霸的基础上。虽然偶有平衡出现,但那样的平衡却是以国家的实力相互制衡为基础,而不是大家都希望安于现状,即使各国之间止战,也只是因为称霸天下的时机不到而已。在相互算计,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七大国之间就没有消停过。拿屈原来说,小时候一直以为嬴政是暴君,屈原是有节气之人;后来才知道,屈原就是个书呆二货,带了楚国大军去打仗,想的却是节气,名节这些东西,最终把楚国大军全部给牺牲了,他却还一直想着节气这些事情,志虽高远却虚妄。但秦国就有商鞅,张仪,白起,蒙氏,范睢,吕不韦等人,更有好几代牛逼的君主,如果说,秦国真的如我们以前所学到的是那么反面,那么它岂能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其它六国害怕的对象。更何况,一开始是六国对秦国是看不上眼的,秦昭公和商鞅联合起来,才让秦国开始强大。而秦国这些风云人物,有一部分有个特点是:他们都曾经是其它国家看不上的人,比如商鞅,张仪,范睢。换句话说,秦国经常捡别人不要的人来用。这样的秦国,这样的背景,在《英雄》中,让残剑说出了:秦王不能杀,因为天下。残剑还说: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大王(秦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在这样的胸怀下,侠的立意,有了。而长空,残剑,飞雪均将自己的一切包括信任,均托付给了无名一个人,这个侠士之间的相惜,我觉得也是侠义。这天下,让秦王去打,这过程,是以战止战,它会牺牲很多人,只是,如果不这样,杀了一个秦王,再来另外一个秦王,难道七国之间就会停止混战,百姓就能安康?所以,要来刺杀秦王的无名,最终仍选择刺出这一剑,但却是调转剑锋,用剑柄刺出。无名说:大王,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都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那最高的境界。这就是天下。于是,无名成了在那段刺秦之后的第一个牺牲者。张艺谋如果让秦王与无名惺惺相惜,网开一面放走无名,那么本片我觉得应该就可以算烂片了。因为自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立下了法治的基调,人情和法制,以法为先。商鞅立法,却最终因法而被五马分尸;嬴虔是商鞅法制的忠实拥护者,却因太子不犯事,身为太子傅的他却惨遭割鼻导致性情大变(出自孙皓晖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我觉得写秦国写得最好的小说)。在这个《英雄》的故事中,张艺谋最后也给秦王提出了一个问题:无名杀不杀?--大王定下的秦国律法,刺客应当杀;大王要得天下,就要令行禁止,给世人一个榜样。这天下要不要?所以,说《英雄》烂,我并不赞同,甚至,我觉得他是一部好电影,只是,这部好电影有缺憾。而《英雄》之后的张艺谋,我觉得除了《归来》之外,还没有出现一部能和《英雄》比肩的作品。最终,秦宫殿里,万箭齐发,射向无名的箭,定在了他身后的那扇铁门,唯独中间一块和人一般大小的位置空着,那个位置前面,曾经站着无名。这之前,无名曾经在秦王殿里,转告残剑的话: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便不再是痛苦;赵国和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fl/13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