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飘飘洒洒,落在八达岭长城上,落在军都山坡坡凹凹里。登临八达岭长城的人,望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无不为之陶醉。陶醉之中,又无不有所感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边塞绝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长城雪龙汪晓峰摄
长城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山戎,汉代北方的匈奴,唐代北方的契丹,元代北方的女真,明代北方的鞑靼,以及清代北方的葛尔丹,都曾不断地侵犯中原边境,因而在边塞上发生征战是经常的事。
匈奴
卢纶的这首边塞诗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场战斗——一个漆黑的夜里,下着飘飘大雪,契丹首领带着兵侵入边塞,官军与契丹兵在风雪之夜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肉横飞。紧张的气氛,纷飞的大雪,以及将士勇敢的拼杀,构成了一副扣人心弦的画卷,使人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契丹为加强北方边境防御,从燕秦开始,汉、晋、北齐、北周、隋,直到明朝,都曾在北方修筑过长城。特别是明朝,把燕、秦的土长城、北齐的石长城,全都“撤而新筑之”,改成了砖石结构的空心敌台长城。长城在历史上确曾起过它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北方的少数民族并未因有长城的存在而停止对边塞的侵犯,明代北方蒙古鞑靼势力之强大,侵扰之频繁,常常使京师震惊。
蒙古
明成祖三犁边庭,也只能平静三四十年。到了正统年间,蒙古瓦喇部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那次战争,延庆人口损失竟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土木之变
清康熙三征葛尔丹,最后凯歌而归,过居庸关时,心情喜悦,赋了一首《入居庸关》诗,诗的前四句是写大军凯旋而归、人们欢天喜地的景象,后四句是:“悬崖壁立垣墉固,古峡泉流日夜间,须识成城唯众志,称雄不独恃群山。”看来康熙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战胜敌人,巩固国防,不单单是靠长城和天险,“众志”才是取得胜利的保障,才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土木之战”之所以失败,不是没有长城,而是缺乏“众志”。
平定葛尔丹
八达岭是古时边塞的重要关隘,发生在八达岭的大小战争多达四十余次。如果把长城比做一幅绵延万里的画卷,那么画卷上便是一幅幅血溅边关的壮烈场面;如果把长城比做是一幅长长的五线谱,那么谱写在上面的便是一首首惊天动地、撼人魂魄的悲歌。每一个登临长城的人,都会发怀古之幽思,感叹那“大雪满弓刀”的金戈铁马岁月。
长城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春远山叠翠粉堆烟,四月的长城杏花烂漫,花枝招展,尤为壮观,把长城映衬的更加美丽、雄伟。远远望去,如阳春白雪,一片茫茫;置身花海,芬芳扑面,令人心旷神怡!
夏夏日的长城层峦叠翠,百化争艳,古老的长城在翠绿的山间像一条巨龙伸向远方,构成了夏季时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秋四季轮回,岁月更迭,转瞬间又到了金秋时节。世人都说“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秋日的八达岭万里长城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冬登临八达岭长城的人,望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无不为之陶醉。
巍峨长城,享誉全球
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英)伊丽莎白二世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尼克松
游览人类最伟大的奇迹—长城,心情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长城是人类和平友谊的纽带。——(阿根迁)费尔南多?德拉鲁阿
今天的长城,每天都有上万人参观游览,登临长城的外国元首数不胜数。八达岭长城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与风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八达岭长城,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跨高山,越大洋,穿越时间与空间,八达岭长城架起连接世界的友谊长虹。友谊的种子在这里播种,和平的新曲在这里唱响。让我们祈祷,让我们祝愿,祝愿八达岭长城的友谊之花永远盛开!
(来源:《延庆,延庆》主编周酉光本文作者孟广臣)
精彩活动
发送“文明”查询“文明游延庆找的就是你”活动,或发送“分享”查询“游玩好心情晒图才有礼”活动,50元手机话费等你拿。
请您欣赏《冰雪延庆激情冬奥》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