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的年已经过去,谁将是当下汽车行业自主品牌的领头羊?从目前的规模化来看,上汽集团一直是近几年国有汽车集团的领头羊,但是上汽自主板块的羸弱有目共睹;从市值来看,比亚迪曾经占据巅峰,但是其传统燃油车领域表现并不佳,中高端领域也表现乏力,市值表现忽高忽低并不稳定;奇瑞汽车,则早已不复当年勇。因此,综合多种因素考虑,业界认为目前自主品牌代表企业最有力争夺者一是吉利汽车,二则是长城汽车,两家企业的老板“舒服哥”李书福和“魏老板”魏建军分别代表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两种发展思路。同为民营汽车集团阵营,李书福主导的吉利汽车走的是分权扩展的发展路线,魏建军的长城则与之相反,在发现分权难以控制之后,魏建军选择了进一步集权管理,整个长城汽车的符号与其深度重合。正所谓,李书福向左,魏建军向右,最后谁能抵达终点,目前胜负难料。分权的吉利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应该是如今中国民营汽车集团当中的典型与代表,他俩之间的争夺和碰撞,本质上也是如今主流民营车企的发展和管理的方向之争,是分权有活路,还是集权有效率?如今的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刚好走在相反的道路之上。先来看看向左转之后,朋友越来越多,路越走越宽的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虽然业界习惯性的把吉利=李书福,但是与李书福一同长江职业学院派出身的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也能称为吉利汽车的代表人物。同校同届毕业,并最终一起创业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或许还有点老套,但是有别于隔壁上汽集团偏爱同校毕业生的“拉帮结派”,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并没有偏爱长江职业学院,在发展思路问题上,李书福深知广纳百川的重要性。在年-年,吉利汽车最露脸的收购“沃尔沃”事件当中,已经开始横向扩展的吉利汽车招揽了5位外来高管,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传说中的幕后军师、吉利汽车副总裁张芃,其曾一手策划了对伦敦黑色出租车制造商英国锰铜的收编,如今成为了伦敦电动车。然后是张芃在英国BP集团的前同事,现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从海尔挖来的创业元老,现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王召兴。前吉利集团沃尔沃项目CEO童志远,曾是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后任北汽控股总工程师,负责自主品牌研发,是国内最早在合资企业主导自主开发高管;曾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如今是威马汽车创始人的沈晖。这些高管在各自领域,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也是在吉利汽车向上过程中,强有力的助推人。从沃尔沃开始,李书福在收购当中尝到了甜头,此后亦是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可以看到数十个品牌与吉利汽车产生最大的关键词联系就是“收购”。到目前为止,吉利汽车集团旗下九大品牌分别是:吉利汽车、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车、远程汽车、领克、Polestar、几何汽车。这尚未包括吉利汽车正在洽谈的收购以及其他领域的业务,例如传闻当中的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和宾利。李书福的目光似乎不光是海外品牌,像力帆这样的老牌自主品牌,也是收购对象,根据力帆汽车发布公告显示:吉利汽车通过组成基金会和产业投资人名义来对力帆进行重组,而重组过后吉利汽车将会成为力帆汽车第一股东,正式成为吉利旗下子公司。且不说李书福心中目标是什么,单纯从不断的收购来看,分权管理就是吉利汽车不得不执行的策略,毕竟李书福追赶目标之一的大众集团,刚刚从多年集权之中走向分裂。我们提及吉利汽车时,没有过多提到李书福,一方面是他的发迹史有许多的不可描述,另一方面则是向左之后的李书福,很少出现在具体的哪个项目当中,其在公众当中的露面远少于旗下各板块的负责人,甚至不如同样低调谨慎的CEO安聪慧。只是,分权扩张始终是有极限,即便强如大众汽车集团,也因为扩张导致分裂,最终内斗等各种状况频出,面临分拆的现实。集权的长城魏建军的长城汽车,则是另一番景象。业界有多久没有见过长城汽车CEO王凤英了?从公开消息层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凤英只在上半年的两会现身并发言,然后就是12月10日举行的财富MPW女性峰会上回顾30年从业历史。作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已经消失多年。事实上,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提起长城汽车高管时,脑海里除了魏建军,就只剩下“王凤英”这一个名字。除了能力出众,“没野心”,也是王凤英一直能够在其位的主要原因,今年9月7日,长城汽车内部发布了一则公司内部称谓“去总化”倡议书,提出日常工作场合称谓中避免带有职位、辈分,而是使用中文名、英文名或者自拟昵称。当时媒体的解读是,长城的“去总化”很容易让人想到阿里内部的各种花名,如马云的“风清扬”,体现了平等沟通的管理文化。结合今年长城汽车一系列的动作,微电影《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致长城汽车伙伴们的一封信《长城汽车如何挺过明年》、哈弗大狗的公开征名、欧拉“猫”家族的创建、“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的发布。似乎,长城汽车开始向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转型。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