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人类生息劳作的舞台,人类的所有聚居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产生并发展着。聚落形态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全过程,尤其是农村聚落因为规模小、分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相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具有作为可利用资源的生态、经济属性,直接影响着聚落的规模、选址和聚落群的空间分布。聚落的资源利用问题研究是以动态观点研究聚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空间领域性的关键。
聚落形态的每一项内容都是聚落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不同的聚落形
态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环境关系。同时,聚落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自然和
社会,它对自然环境也起反作用,亦会导致环境产生不利于聚落发展的因素,阻
碍其自身的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概况
北方长城沿线广大地区正位于天然的毫米降雨线上,为农耕生产向游牧生产形式的过渡区域,向来被认为是“风高土燥,物产最薄”的边缘地带。
长城行经的地域辽阔,从东至西依次跨越:燕山、太行山脉,黄土、内蒙古高原,毛乌素、腾格里沙漠,祁连山山脉,中间穿插着辽嫩、华北、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在山区,长城大部分位于分水岭或山脊地带,还有少量地段位于断层崖顶部;在高原地区大部分位于草原与荒漠的交界地带;在河西走廊又大部分介于绿洲与荒漠之间。降水条件从东到西逐渐衰减,东端年降水量毫米,中间为—毫米,西端仅为30毫米,除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利用黄河、祁连山雪水灌溉以外,所有沿长城地区的植被皆靠降水生长。
在气象水文条件上,长城的中段和东段位于暖温带与中温带的交界地带,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对土地的冲刷力和侵蚀力较强;位于长城西段祁连山前绿洲与沙漠交界处,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而风力强,风蚀严重。
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位于过渡性的转换地带,长城的中段与东段是森林草原与草原过渡地带,西段位于绿洲植被与荒漠植被的过渡地带。
以明代晋陕地区长城沿线为例。该地区土地资源充裕,但大多贫瘠。土质由于受黄土及黄土状母岩等风成堆积的影响,土壤中砾质颗粒、沙粒、粗粉粒居多,而粗粘粒、粘粒较少,呈现粗松的质地,耕性及通透性良好,但极易受侵蚀而流失。土壤中石砾含量达百分之十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砂砾含量高达百分之四十至七十,肥力较低,为中等土壤类
。地貌主要有风沙草滩、丘陵沟壑和沙漠等几种类型,海拔多在至米之间。
水资源方面,全区水资源极其缺乏,主要河流为黄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岚漪河、蔚汾河、关河等。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枯水年断流或流量很小,对农作物的灌溉不利。
气候资源方面,该地区位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基本特征为:日照充足,光能丰富,四季分明,气温日较差较大,降水量小且集中,风大沙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至
小时,年平均气温5至10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毫升至毫升,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整个地区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其以干旱、霜冻和冰雹危害严重,是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关于该区域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状况,明代人已屡有描述,“穷乡僻壤,粪之积不易,即使能积多粪,肩负担挑遍撒不易,地无水利,唯仰天雨,雨过多,粪汁上膏渗漏无余,田薄则收成歉,雨大则冲激土地成沟壑,苗根裸露在外,风吹即仆地于淤泥中,河泮者则被水冲走,每遭冰雹,不但青苗成白地,打伤牲畜无数。”又如神木县,“其气少热而多寒,谷雨后土脉始融,白露前早霜已陨,且一当炎夏雨泽恒稀,每获甘霖,雹电交作,故农事在在堪虞”。
该区域植被属于干旱类型植被。早在0万年前,西北地区广布高大的乔木树种,灌、草植物较少,植被状况极好。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乔木树种逐渐减少,草本植物增多,森林退缩,草原植物相应扩大。明代时,晋陕北部区域地形显著变化,黄土高原已呈草原景观,甚至某些地方已向荒漠草原转变。黄土丘陵仅有少量次生落叶林残留,俗称“稍林”,黄土高原的川塬农区主产小麦、玉米、糜、谷、豆类和其他杂粮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