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2年前,一个陕北女孩因为练习英语口语,在榆林认识了一个被当地警方怀疑为“特务”的外国人。从此开始了她与这个外国人30多年传奇故事的不解之缘,也奠定了她一生为宣传和保护中国万里长城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0这个当年被误解为“特务”的外国人叫:威廉林赛。
这个陕北女孩的名字叫:高秋燕。
高秋燕近照
中国长城,连起中英友谊
陕西榆林高秋燕丨撰文
年8月20日,习近平主席登临嘉峪关长城,他说:一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一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还有一些要抢救性保护。
习主席的讲话让我的记忆马上回到了长城上,回到了我20多年的长城保护志愿者的前前后后。
32年前(年),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英语专业,但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我所在的榆林学院还没有英语外教,因此学习了三年专业英语的我就想要找机会跟真正的外国人对话练练英语口语。
第一次相见:
这个外国人不像是“特务”
年5月的一天,当我的好朋友张青(原榆林宾馆服务员)告诉我,榆林宾馆里住了个外国人,让我过去来练习英语。我俩见面后,她说,这个老外你稍微注意点儿,公安局的人说他可能是特务。我心想,怎么这么不巧呢?这是我在榆林好不容易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管他是不是特务呢,我先练练口语再说。反正我一个学生,甚至不知道榆林的面积和人口,更何况什么“情报”。
记得当我见到那个外国人时,他正在被警方滞留的房间写东西,他用英语告诉我他是英国人,名叫威廉林赛,一个人徒步从嘉峪关走过来,他是来探险长城的。
未来他会写一本关于中国长城的书,他想让全世界喜欢长城的人看到它就能了解长城,了解长城的真实状况。当时威廉还拿出来一张很大的仅有上半幅的中国地图指给我看,告诉我他是哪一天从嘉峪关出发,哪天走到哪个地方的,并且遗憾的告诉我榆林警察曝光了他的胶卷并没收了他的相机。
当我用英语跟他交流一个多小时后,我已经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甚至敬慕他了。在我心里,他是一个真正喜欢中国和中国长城的人。我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一个特务,但我又不能对他说什么,只能安慰说,您放心,警察可能是误解您了,等他们搞清楚您的目的后,他们会归还您相机和胶卷的,他们会让您进行您的伟大行程的。
在对话中,我故意用了“误解”和“伟大”两个词,我是心底里开始同情他了,不愿意看到他这样一个有坚韧不拔意志的人在榆林受这样的打击。我还问他对榆林这个城市,对镇北台怎么看,他遗憾地摊开双手、耸耸肩,说他什么也没看见,警察不让他走出宾馆的院子。
说起镇北台时,他的眼里流露出一种渴盼,就像是经过沙漠长途跋涉的人看到前面的绿洲一样。他历经磨难,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向东走了两个月,已经到了榆林市却看不到几公里外的镇北台,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我离开他的房间时,正好在走廊里碰见了两个服务员,她们问我,“那个特务是不是在写检查”。我说,他不是特务,他是一个喜欢长城的外国人。
第二次相见: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帮了大忙
大学毕业后,我在榆林工业学校任英语教师,并兼学校的团委书记。《中国青年报》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年4月的一天,我读到一个图片新闻,大概就多字,报道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外国人在北京金山岭长城上捡垃圾,并说这个活动是由一个英国人发起的,他十一年前曾徒步考察过中国的万里长城。
读到这则新闻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外国人对长城的感情一定很深;第二个感觉是他真的不容易,这么大规模的活动组织起来够累的;第三个感觉是这个人会不会就是若干年前,我曾在榆林遇见过的那个人。仔细一算时间,恰好是十一年前的事。
难道真的是他?我想,迄今为止,全世界徒步考察长城的没几个人,外国人更没几个,年考察的更不会再有第二个。于是我提笔写了一封信,当然,我没有那个活动发起人的通讯地址,因此信只能寄给当时报道这则新闻的《中国青年报》记者程铁良。信的内容如下——
程铁良先生:
您好!我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前段时间在贵报一角看到了由您拍摄的一张照片,是关于4月18日名志愿者到北京金山岭长城路段上捡垃圾的新闻,并介绍了此项活动的倡导者是威廉.林赛。正是这张照片唤起了我久远的回忆......
那是一九八七年,大约是夏季的一天,当时正读大学三年级的我,接到本地宾馆服务员(我初中的女同学)的电话,告诉我榆林宾馆有一位外宾,问我能否和他进行英语会话。急匆匆地,我骑车赶到了宾馆,见到了那位外宾。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是英国人,是一名研究地理方面的专家,由于自小就热爱东方文化,于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亲自徒步走完中国的万里长城。于是在八七年的某一天,他从嘉峪关出发了,开始实现他心中最伟大的计划。顶着烈日,冒着风沙,他走过了酒泉、张掖、武威、中卫、吴忠、盐池、定边、靖边、横山等地,不巧的是,可能是手续不太齐全的缘故,被横山县(属榆林地区)的公安局以某种理由带到了榆林宾馆。
当初我在宾馆去见他只是因为想要练习英语口语,可当我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我真正的被一种精神所感动,那是一种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自己又做了一些什么呢?
与一名外国人相比,竟有如此大的距离,我确实感到汗颜。一个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又有几个人能忘我地去一步步地探求长城的奥秘呢?由此我才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当我问起他沿途的感受、以及所搜集的资料和照片时,他无不感慨地告诉我:东西全被他们(指警察)带走了。
他身边除了一张他全家人的合影外(记得有父母、哥、嫂、弟、妹以及小外甥和小侄子们十多个人在他们家院内草坪上的照片,而他本人没在照片内,他正是这张照片的摄影者),再仅有的资料就是半张中国地图(这是一张挺大的,只有中国北方的西北、华北、东北一带)。
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正是这半张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图,激起了我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热爱,同时我也表达了对他当时所处境况的同情,记得我是这样说的:先生,您别着急,这些可能是误会,当警察把事情搞清楚后,一定会还给你照片、相机、资料的!他们一定会让您继续您伟大的旅程的。如果我能帮忙的话,我一定会帮你的。
看到先生非常感激的眼神,我真有些惭愧,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当时地方上的警察,因为在他住在宾馆的几天里,竟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一句话,包括公安部门和酒店方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不会说英语;而正是因为我当时还能说些英语,能与先生交流,他便把我当作了当时唯一能理解他的亲人。
返回学校,我便把大体的情况以及我对于那位先生所处的境况的同情向老师做了汇报,老师说第二天他会去当公安处了解下情况,可当第二天我再赶去宾馆见先生时,服务员告诉我,他被带去西安了......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后便当上了教师,并经常给我的学生们讲起那位“大个子的英国人”、“热爱中国长城的英国人”。时光已经过去了十一年,今天的榆林已绝非当初,是一个政策开放、能源富集的地区,经常有不同国籍的外宾来此旅游、观光、考察、洽谈、合作。
在对于古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榆林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不久,就有几个县市的个体经营者为了保护长城,自己捐资修复长城,并成立了长城协会。
程先生,写到这里,我想你也一定明白了我今天给你写信的目的了。冥冥中,我感到,你在照片新闻里所说的威廉.林赛,就是十一年前,我在榆林宾馆见到的那位英国朋友。可惜的是,过了这么些年,他的姓名,我已记得不太清楚,但那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无法磨灭的,给我的启示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在这里恳请您的帮忙,如能与先生联系,确证一下他是否当年在陕西榆林地区考察时遇到过麻烦,如果真的是他,我愿意邀请他再次来榆林考察长城(因为榆林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明长城烽火台——镇北台)。万一您所写的这位先生不是我见到的那位先生,那么也请您转告他,欢迎先生来榆林考察长城,我愿做他的导游。
程先生,但愿以上这封信能为你提供些关于“新闻背后的追踪”方面的材料,因为这也许就是一个“中国长城故事”的故事。同时,也希望程先生有机会来榆林,到时我一定陪您和威廉.林赛再登长城,共同讲述关于长城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程先生,希望您在百忙中回个信。祝夏安!
读者:高秋燕
年5月25日
年,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展览的开幕式上,高秋燕(左)与年在《中国青年报》报道威廉捡垃圾的新闻记者程铁良(右)第一次见面。
信,寄出大约一个礼拜后,我就接到了威廉的妻子——吴琪的电话,她告诉我,记者程铁良已经把信转给了他们。她的先生已经确认就是我信中写的那个人。此后,我们就经常联系,起初是写信、电话,近些年我们多是QQ、E-mail、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