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最”知识库——八达岭篇
(3)八达岭暗门(上)
暗门是明长城尚未被揭面的“秘境”之一。
八达岭长城作为代表性区段,当然也有暗门遗存,但在长城这一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巨系统”中,暗门自成一个体系完整、样式多样的小家族,想要说清楚八达岭长城的暗门(下篇),必须先简单介绍这一家族(上篇)。
本文源于已发表在《建筑学报》年学术专刊的《蓟镇暗门考实——分布、形制、功能》一文,还不是长城全线暗门视角,而且几个月之后自己再回顾审视,已然落伍,但求转发于此以管窥豹,为八达岭暗门下篇做个铺垫。
明长城全线暗门目前统计遗存的数量已超过余座,可谓待挖掘的丰富宝藏。相关遗存分布、类型分化、功能用途、原貌复现等成果即将整理完成,到时再补充一篇。
明代蓟镇长城森严险绝的建筑形象和拱卫京畿的战略角色,给人留下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刻板”印象。但其间穿缀着大大小小的关隘、边口,如果你认为这些有重墙锁钥的关口已经够让北京的朱姓皇帝们后背发凉了,那恐怕还嫌不够。在阅读明长城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时,会发现一种出处广泛,但词频不高的建筑称谓——暗门。暗门并非在特殊地段偶尔设置,而是明长城沿线各镇普遍分布的常备设施,与“关”、“口”共同构成三级跨境交通设施。因此,仅从建筑形式上来看,明长城非但不是“密不透风”,而且还是“四处漏风”。带着对于这种看似“自毁长城”做法的诸多不解,课题组借助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对暗门遗存相对富集的蓟镇明长城进行沿线图像识别、定位、测量,首次在蓟镇防区内从密云至山海关段之间发现53处多种样式的暗门,对其中存在疑问的暗门又开展多次野外踏勘、现场辨识,得确凿分布如下图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明代善本舆图和方志史料,分析暗门的形式特点、选址布局规律、功能分化,为大家揭示其背后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智慧。
蓟镇防区自密云至山海关段已找到暗门分布图
1暗门——长城关口体系中的重要层级
暗门(古文中写作“闇门”)是在长城、堡寨等各类防御性墙体上设置,用于沟通两侧的小型通道,与普通“城门”或“关隘”相区别。在明清舆图中依据重要性和建制规模,长城沿线正式设立的内外交通节点称为“口”如董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其中重要的、高级别的称为“关”如嘉峪关、山海关等,史籍均有正式命名并雕刻于门楣之上或悬牌匾于城楼;关、口的城楼及门洞亦进深较大,一般突出于普通墙体。小型、隐蔽的第三级出入口在史籍舆图中多无正式名称,一般统称为闇门;在建筑形态上,暗门与关和口相比不仅尺度小,门上也无刻名称、更无城台和关楼。明代开设暗门主要出于侦查、樵采、奇袭、人质交换、边贸、税收等目的;清代完全承袭并维护使用,亦曾少量增设暗门以进一步方便贸易交通。
年开展的国家文物系统重点工程“全国明长城资源调查”,没有将暗门作为单独条目列入调查登记表格,因此暗门调查仍很不充分,仅密云等局部地区登记了有限几处暗门的位置(无构造、形制信息),且被归为“水关门”一类。暗门本是三层级隘口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层级,但至今学术领域研究深度、社会公众认知广泛度均严重不足。
2蓟镇暗门形制分类
左:三维点云示例(白羊峪段极特殊的双侧开放台阶暗门)
右:界岭口山腰隐蔽暗门剖面(外侧洞口原为封闭状态)
暗门本身的空间形态归纳是其功能分化、地理分布等后续研究的基础,即先解决暗门单体“长什么样”的问题,所以通过摄影测量处理高重叠率照片得到三维模型(左上图),以获取暗门外部尺度数据、正射影像;同时开展地面踏勘,确定暗门内部形制构造、测量内部空间尺寸,综合内外测量数据绘制必要的暗门剖面图等投影图(右上图),获得完整的暗门形制分类所需实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将暗门实例按照形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表1已发现暗门单体形制分类表
大类
细分类型
形制、构造说明
形制示意图(长城边外轴测视角)
明长城蓟镇暗门
(A类)
直通暗门
(A-1)
小跨度平抬梁直通暗门
通道宽0.5-0.6m、高1.2-1.4m,仅容单人弯腰屈膝通过,水平条石作顶部承重构件;此类暗门多用于潜行侦查,不适于贸易外交;又因其易于隐蔽遮掩,和敌楼位置关系并不密切,一般不紧邻。
(A-2)
砖拱发券暗门(便门)
此类遗存数量最多,通道宽1.5-1.6m、高度3-3.1m,可通马匹,难于遮掩但通常置于敌楼近旁以利监控;多作樵采、贸易、外交辅助便门;在交通流量大或兼有排水功能处可设双孔。
(A-3)
登城道结合暗门
与前一类型类似,主要差别在于进入第一道门后不仅有直通对侧的通道,旁侧还可见登城道,即登城道、暗门合一;此种暗门多紧邻敌楼,守军从敌楼内可方便到达长城内或外,也便于税收、监控和防守。
(A-4)
内侧特殊构造直通暗门
数量非常少,基本形制为直通便门,但在通道边内一侧堵以登城梯道,内侧人员易登城、出边,但边外人员不易进入,成为具有欺骗功能的“直通”暗门。该暗门与另一真正直通便门相距仅数米,应是配合使用构成“虚实伴生”暗门(详见下文)。
(A-5)
外侧封闭直通暗门
虽在军事典籍中介绍,但遗存数量很少,暗门内部为A-2发券拱形直通暗门但最外侧一层砖与主墙体一同水平连续砌筑以封闭外侧,使之隐秘不易被发现,战时士兵冲破暗门外皮伪装,出边奇袭。
(B类)
非直通暗门
(B-1)
双侧登城道暗门
长城两侧相错数十米各设置一个暗门及其登城道,进门后需登长城并在顶部开放空间步行数十米,到达另一登城道后再下梯道出另一侧暗门。此类暗门人员往来监控非常容易,也有宽广墙顶缓冲空间,适合边贸、外交使用。
(B-2)
单侧登城道暗门
与B-1的区别在于无专门设置的内侧暗门及登城道,而是通过外侧暗门及登城道上至墙顶后进入附近的空心敌楼,再通过多个敌楼沿长城下山;此类暗门开放与便捷度低,仅适合樵采、奇袭等单方主导的军事跨境行为。
(B-3)
内部转折通道暗门
长城内外皮暗门位置相错,但不经过墙顶而是通过墙体、敌楼、敌台内部的曲折暗道连通,提高暗门安全性。
(B-4)
开放空间转折暗门
与上一类型相近,都依靠通道在墙体或敌楼内的穿越来确保安全,但此类型特殊性在于在边墙内外侧都以开放宽阔台阶替代封闭性的暗门,仅以敌楼内部通道作为安全保障。
暗门单体的形制已然如此丰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外侧表层砖平砌、待奇兵破茧而出的珍贵遗存(即表中A-5类型),符合《武备志》中所述的:“暗门更于兵出入便处,潜凿城为门,外存尺余勿透,以备出兵袭敌”;而且还发现了外侧留门洞、门扇,但堵塞内侧以诱骗敌军的特殊实例(A-4类型);以及开放空间台阶式的越墙通道(B-4类型)。暗门样式之多、细节之丰富超出了调研之初的预计,其中反映出的卓越军事智慧与设计巧思,远非史籍所能尽述。
3.暗门的伴生、组合、应援规律
上述内容归纳单个暗门的形态类别,暗门之间、暗门与长城设施之间、暗门与主要关口之间、暗门与军堡等防御设施之间的组合、应援,更能体现长城整体规划的严密。
(1)相邻暗门伴生
相邻暗门伴生的目的主要是迷惑与奇袭敌人。如北京密云天云山顶暗门,其本身的构造迷惑并阻挡敌军冲进边内,但相应通过性不好(左下图),因此在西侧10米左右再立一直通型暗门,两门一虚一实、组合运用(右下图)。再如界岭口西侧山腰的外侧封堵型暗门(上表A-5),其东侧山脚下排列有多达4个直通型暗门。开于山腰的这一隐蔽暗门与其他几个公开暗门存在伴生关系,在敌军正面攻打山脚下丘陵地形4个暗门的时,可破墙奇兵从侧后方发起偷袭。“元琪率兵民登陴守旬余,选骁卒凿暗门十余处,俟贼蚁附东门时,骤发二大礟(炮),毙贼无算。”(夏良胜.正德建昌府志)暗门的虚、实配合在奇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左:虚假欺骗型暗门剖面图(白色虚线为推测原地表)
右:虚实伴生暗门(红色圈内为两暗门,左实右虚)
(2)暗门与主要关口之间伴生
出于灾后维系交通命脉以及军事偷袭两种目的,暗门与主要关口伴生。如抚宁拿子峪关口东北侧米远的山腰处有一直通型暗门(左下图),当地民众至今仍称呼该暗门所在山体为“旱门岭”,并解释说山谷底下的主要通道及关口容易被洪水破坏,半山腰的暗门则不受水影响,因此称之为“旱门”。可见暗门还有主关隘受灾或维修期间旁通边贸、替代主关口功能的重要作用。
左:拿子峪地形图
右:白羊峪两侧通过暗门的钳形出击支援示意图
有些主关口伴生暗门距离稍远且位于山脊,但多处于长城走向的突出部,更接近敌方进攻路线的狭窄转弯处,因距离主关口稍远,其目的并非灾后旁通,而是发动侧翼“钳形”进攻。迁安白羊峪口边外有东、西两条叉路,在关口两侧的长城突出部各设一暗门,就是在敌军集中兵力攻打主关口的时候,东西暗门出兵在道路最狭窄或曲折的路口处封锁敌军退路(右上图),因此战场协同应援也是暗门与主要关口伴生的目的之一。
此两暗门中西侧暗门即上文提到的空心敌楼旁开放台阶式暗门(上表B-4型),据上述分析可知如此设计目的是:该暗门距离主要道路不远但山体坡度大(平均35%),奇袭主要依靠敌楼内隐藏的大量步兵短时间内下山俯冲攻击;同样因为山陡不惧敌方骑兵,所以设计成开放台阶式。东侧暗门距离主路较远,且坡度较缓(平均25%)、有小路相通,因此设计成直通暗门以走军马,可见暗门样式多变但自有其合理性与设计意图。
(3)暗门与军堡或防区之间的组合
蓟镇防区与防区之间或接近关口处,少数情况会增设内部墙体分隔,即产生丁字形的长城墙体交点。在这种情况下,交点附近内部墙体上一般会设立暗门,主要是为了巡边人员在防区之间或各道防线间往返、穿越丁字交口的方便,如九门口西侧山顶暗门、金山岭干沟暗门、古北口西沟暗门(左下图)等。
左:古北口西沟山顶丁字形长城交点暗门
右:山西左云宁鲁马市楼旁的暗门通向小围城
军堡、土围子在西部长城防区更为常见,西部长城上的敌台亦较多与关堡或小围城结合,所以设置的暗门不像蓟镇直通边内,而是通向围城之内,贸易行为较易被戍守士兵控制。既然暗门相对于关门更安全、便捷,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所以常在暗门附近开设贸易市场。明陕西总督戴才说:“改延绥市厂于红山边墙闇门之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山西左云马市楼是山西为数不多还存包砖及砖雕装饰的高大敌楼,其旁侧的暗门就是敌楼、围城、暗门组合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右上图)。
乾隆朝绘《陕西全图》中龙州堡东、西暗门(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学史所提供)
宁夏清水营蒋家窑暗门遗迹正射影像与等高线图(0.5米间隔)
与蓟镇的暗门-关口应援相似,在西部地区按照规定间距设立的堡寨是长城防御的核心节点,暗门的伴生、组合也以堡寨为中心,例如左上图所示东、西闇门分别在龙州堡所处长城沿线的两翼位置,以便于各向应敌。这一做法在全线都是普遍的,“据记载,嘉靖间,万达考察山西镇边防,说:‘该镇地方西北自偏头关、水泉营起,东南至平刑关止,沿边一带墙堑、暗门数少,相离窎远,恐遇警急,兵马迎敌,出入不便。帖仰总兵官王继祖,会同巡抚衙门计议,相度整顿’。至嘉靖25年,山西镇修土筑、石砌边墙、敌台等,并在宁武关地区修‘暗门二座’,在八角堡地区修‘暗门二座’”(李丽雅,孙驰.清水河县明代红门市堡暗道为长城暗门考.内蒙古文物考古,)。这也是导致暗门成组出现的原因。
上述伴生、组合关系之外,暗门与敌楼或者敌台的结合则是最自然和普遍的,除了高度一般位于敌楼或敌台底部,暗门与敌台的平面形状亦非常吻合,如右上图所示宁夏清水营暗门遗迹。暗门与敌楼结合之紧密,除了日常边贸监管便利之外,亦因小股扰边部队、盗匪也窥觎暗门通过的便利,大多由此偷袭:“一日有旋风西来,公下令曰:晚有贼从东方至,速备之。是夕,盗马者哈不愼部七十人果入东暗门,炮举,贼遁,禽三人,诘朝哈酋献马请释俘。”(陶望龄.陶文简公集卷7)在双方皆知暗门存在的条件下,敌楼/台与暗门越近,则火力越强、防护越好、阻击的成功率越高。
4.暗门功能总结
暗门的军事地位和战场使用几率是很高的:“凡城内器械战备守御已得,当出竒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先为暗门,或因贼初至营阵未整,或暮夜乘贼不觉,或贼攻城初息,或贼围久已怠,潜出精骑衔枚击之”(曾公亮.武经总要卷12)。对于农耕经济区所倚重的防御战、守城战,暗门是实施突袭、反守为攻、转变战场形势的最关键设施。
但暗门并不仅用于奇袭、军事应援,谍报、贸易等官方准军事或非军事活动也由暗门充当主要媒介。暗门的隐蔽性其实差异很大,有欺骗性、隐蔽性很强的奇袭暗门,也有很多暗门其实并不“暗”,是双方尽知的通道,甚至可以替代主要关口开展正式外交活动,如俺答封贡时:“酋中最颉者复前致词缕缕,世为不侵不叛之臣,先生各为满饮一觞,诸酋欢悦,宴毕龙亭自暗门出,酋率诸头目跪伏,以首顶敕成礼”(洪若皋.康煕临海县志卷7)。普通大众出于贸易、生产、交流各种目的,也可以使用甚至必须使用暗门。“夷人不从暗门进入,若偷扒边墙,拏住每一人罚牛羊马一九”(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2)。
出边樵采是暗门的另一项职能。长城墙体高度一般为5-9米,在实际的戍守环境中,若任由外侧高大乔木生长,则不仅无法及时发现潜近的敌兵,也无法瞭望远方,盗匪亦可爬树翻墙。因此,砍伐边外约米(弓箭及弩炮一般射程)范围内的树木,清理预警缓冲带成为边军诸多边务之一。秦皇岛板厂峪徐国华老人就在长城以外米左右的距离上采集到“长城地界”石碑(左下图),应是用来标明军事缓冲带宽度,即士兵樵采的责任范围。明末兵部尚书卢象升曾对暗门的军事樵采功能及其使用频率、经济利益、边防助益有过非常详尽的记述:“夫祖制,边墙之下多留暗门,政如人身之有孔窍,人身不因风邪易入而闭塞其五官,且风邪亦不从五官入也。阳和城隘新增标旅五千,苦无栖止,臣为之建造营房千间,计需大小木植二、三万根,皆采之口外,经月而办亦可省公帑二千余金。况乎边堡贫军每月出口四、五次,所得薪木便值银二三钱,即谓之活命之膏可矣。是故樵采之便有五:资贫乏之生一也,壮军民之胆二也,城堡修筑就近取材不糜公帑三也,出口人多可佐哨丁之所不及四也,使边外无长林丰草、到处为□人驻牧之场五也”(卢象升.庐公奏议卷7)。因此樵采是戍边军士的义务也是谋生手段,可以想见明代长城外侧箭炮射程之内、人可及之地形,必无乔木遮挡,而内侧相对果林茂盛,与当今之长城两侧自然景观略有不同。
左:板厂峪发现的“长城地界”碑
中:界岭口人水兼行暗门汇水面积及方向
右:石沟峪双孔暗门(密云15号水关)
5.暗门与水门之辨
暗门的尺度与水门(水口)尺度较为接近,区分两者是暗门研究的基本条件。总体来看在古籍文献中暗门与水口的区别是非常明确的,工程记载并不混淆:“嘉靖十九年之三月毕工……增敌台四十三座、暖铺五十五座、暗门五座、……包筑流水沟洞百十二处,盖三关中路之备壮哉盛矣”(廖希颜.三关志卷2)。但对于缺少文献记载的遗存,在现场调查中如何分辨是暗门还是水门?绝大多数暗门都设立在山顶、山腰或山体鞍部,均高于南北两侧的山坡,无区域排水任务,不易与水口混淆;但也有少量暗门位于排水通道上,与水门合一,例如界岭口西侧第二处暗门刚好处于小型盆地地形的中央(上中图),为约平方米的盆地汇水面积提供排水通道。但其高(1.4米)、宽(0.7米)符合直通型暗门的特征,可容人行,应为暗门。而纯粹用于排水的水门(水口)与暗门形制有显著区别,例如密云泉水河口门子东山上现存一完整水口,用于排泄平方米的降水,与前述界岭口暗门排水面积非常接近,但却仅0.5米宽、0.3米高,高度显然不可过人,纯粹为水门。
史籍文献中关于暗门兼具导水功能的记录颇多:“威武堡暗门水出其东,又海棠河及东西二河俱出镇靖堡塞外东流”(赵廷瑞,马理.陕西通志卷11)、“边塞溪谷与通寇水者固多,然小之可窦城基于梁,而导水出入暗门是也”(觉罗石麟,储大文,山西通志卷12)。担负区域排水任务的暗门,其洞口数量、位置、宽度、构造做法等设计要素从排水角度看也非常合理,如密云石沟峪双孔直通暗门,每孔宽度达1.2米(右上图);不仅是因其所在沟谷高程起伏较少,商贾人流较多,更因其担负该沟谷从边外向边内排水的压力,总汇水面积达平方米,约为前二者的40倍,所以门多且宽。在构造做法方面,凡有排水功能的暗门,地面多铺以大块火成岩坚石以抵抗水流冲击与侵蚀,因此在经历几百年的连续冲积后,当今调研可见规律:暗门水来一侧易淤泥充塞地表上升、水去一侧地表多受水蚀下沉1.5-2米或更甚,而暗门地面及左右长城墙体仍然屹立,可见其排水性能之优越。
6.结语
暗门并非局限于军事应援、通哨的以往认知,而是兼有军事和民用功能,如果说长城大关、口隘是人体的孔窍,并关乎整个长城防御形势的话,暗门则如“毛孔”一般,深度连接着边地军民社会的运转。在主要关隘停摆的时期维持基本的流通。在边禁的政策大背景下,暗门在民间货物交换、走私、关税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万历时期朝曾先后任御史、大理寺右丞的朱吾弼曾谴责贪利的边地军政官员:“验马诚明例宜然,乃先索受贿赂而后准验,每匹要银壹贰两,俱不能逃旗牌贾国之口,其他将暗门所进夷马、夷盐等项独专其利,不尤可羞乎?”(朱吾弼,皇明留台奏议卷18)。从此细节可见,暗门在研究明清沿长城社会、经济秩序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地位。一篇短文只能先简述其形制、分布,难以全面揭示背后的社会运行历程、规律等深层机制,甚为遗憾,只待抛砖引玉、后人钩沉。通过揭示暗门这些长城防御体系中不为人所知的细节设施及其背后的故事,还可以挖掘长城游览的资源潜力,同时更好保护长城沿线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细节,避免或延缓其灭失的趋势。
想了解往期系列文章的读者,请戳:
明长城全线无盲区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建设
简讯:公里撷英——明长城从“全线三维图像库”到“建筑知识库”
长城之最知识库——八达岭篇(1)最菱楼
长城之最知识库——八达岭篇(2)最特殊障墙
图文:李哲拓晓龙景一帆李严姚旺张梦迪
排版:谢佳妮
校审:张玉坤
“建筑文化遗产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
我们思考城市未来
获取更多内容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