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品

全国白癜风新技术推广单位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9/9247443.html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这是第二首。此诗反映的是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即守边闲暇时的休闲生活。

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说的是一曲既终,第二曲又起,翻出新的旋律,同时伴着乐声,表演者(很可能是将士自己)翩翩起舞。所谓新声,前人或以为相对于第一首之乐器而言,第一首中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句,如此,新声是就琵琶之不同于羌笛而言。也可以暗指演奏曲目和旋律而言,表演者弹罢旧曲,又奏新调。“琵琶”最早流行于西域地区,为带有西域色彩之乐器,促柱繁弦,曲调多样,“琵琶”二字烘托边地特色。

第二句“总是关山旧别情”,与第一句恰成语境之对照,“新声”与“旧情”相对立,“新”谓曲目与旋律,“旧”指主题与内涵。曲目会变,而主题“总是”不变,何以如此,就自然引出第三句。因此一、二两句可谓反相见意。

第三句“撩乱边愁听不尽”,强调乐曲所表现之主题,是永远的边愁,永远的思乡和怀人。“边愁”本为伤心人之情感,而将士们却百听不厌,原因是这旋律正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此所谓“伤心人独有怀抱也”。

第四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乃是以景托情手法,在前面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突然以一静态画面作为结尾。对此前人评价极高。黄叔灿曰“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唐诗笺注》)考察此七字妙处,乃在于营造了一个象征性极强的静态画面,类似于电影中的镜头定格,包含有长城与明月两个典型意象。长城本为预防边患和侵凌而建,是边塞诗题材中经常出现的画面,如“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等。明月在诗中则一向就是征人思妇彼此思念的见证,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等,明月千古相照,默默见证着别离和思念,在冷兵器时代,只要长城还在,就暗示兵戈犹存,征人思妇的角色就会一直存在,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最典型的写照。故此句妙处,正在于营造出一个几乎不动的“月照长城”的静态画面,暗示出边愁的长期性。一本此句作“高高秋月下长城”,“下”字较有动感,然从情感的冲击力度上说,则“照”字更有内涵,所谓明月千古长照。这最后一句,大概就是杜甫所说的“篇终接混茫”境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b/10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