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浪河到黄羊河永登至凉州段古城长城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时光如流,又是一年国庆佳节,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中秋”碰上“国庆”。双节同庆。国庆的假期总是让人兴奋激动,还记得,去年的国庆假期,我们在僧老师的带领下对河西走廊永昌—张掖段内的长城、古城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天考察,今年同样是国庆节的第二天,我们又出发了。此次考察选点于河西走廊的永登-凉州段,仍以长城、古城、驿站等遗址为主要考察对象,兼及此段境内的河流、山脉等地理景观。

此次考察从10月2日开始,10月5日结束,为期五天。途径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凉州区。参与考察的人员有僧海霞老师、赵政及同师门的杨志勇、王红莉、赵述娟、曾磊。

具体考察行程如下:

Day1

10月2日,国庆的第二天,我们又要出发了。连日来的降温,加之祁连山脚下的目的地寒冷的天气使得我们尽可能多地带了衣物,甚至是棉服。早上8点50分,我们在兰州西站集合的时候还下起了小雨,不由得让人缩了缩身子,想必这次的考察又要在萧瑟的秋风中度过了。9点13分,我们乘坐k次列车经过1小时20分钟的车程到达永登车站。

出站之后我们随即出发前往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满城城址,在玫乡路的岔路口向路人打听路向的过程中,我们得知从此处往北走有一残存的城墩,于是我们立即前往查看,沿着河道走了数百米之后,一座高大的四角棱台状墩台便引入眼帘,这座墩台已经被建筑工地所包围。该墩台为砖包夯土建筑,四面分别开四个门洞,门洞用条砖砌成,内部为穹隆顶,墩台东侧有台阶可登上墩顶。登上墩顶发现此为当地民众一祭祀场所,原筑有庙宇,现已不存,墩顶正中为砖砌八边形台地,应为庙宇遗存,有数个祭祀台,摆着假花、水果、花生等祭品,台地上挂有经幡,但此地并无人看管。由于我们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物碑,故对于此墩台的名称、具体建造年代、功用等,我们当时并不知晓。后根据《永登县城镇建设志》得知,该墩名为黄龙岗墩,俗称四角墩,是清乾隆初修满城之前,先在黄龙岗建墩一座,象征“一颗印”,连接南北新旧二城,此墩北接县城,南连满城,东为练兵场,西临庄浪河,故有“现有四角墩,后有满洲城”之说。黄龙岗墩在民国17年(年)被焚,现遗迹高12米,底长34米,宽27米;顶长28米,宽25米……墩顶原建有八卦峻阁三层。底层阁门向北,内塑无量祖师像;二层分隔为南北两殿,北殿塑孔子像,南殿为文昌宫;三层为魁星阁……墩下东南角修有接官亭。黄龙岗墩建成之后,成了儒、道两家活动场所,每年有数次庙会,四方善男信女,文人墨客不绝。

图一黄龙岗墩遗址

图二黄龙岗墩南门

随后,我们沿着国道向西1公里左右到满城村村口,满城村村口临公路西侧为近年修建的仿古城墙,进入村子便可看到满城遗址高大的城墙,还有马面、瓮城等遗址。据《永登县城镇建设志》记载:“清太祖入主中原后,根据各地不同的形势,在军事要地修筑满城驻防。当时在甘肃修建了三座,分别在武威、永登和银川。今永登满城,又名庄浪满城。清高宗乾隆二年(年),清廷派正白旗副都统色尔古楞率满、蒙、汉协领、佐领、防御步军尉及八旗骁骑多人,步兵人驻守庄浪,于次年征调大批民夫、军士在县城南5里处修建满城,清高宗乾隆六年(年)竣工,遂迁官兵家眷长期驻守。所筑满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呈长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该城建有内外8门,有门楼8座,角楼4座,辅楼16座,军房50间,马步兵房间。东门外有1开阔平地,辟为教场,并建牌楼1座,演武厅1座。城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有纵横数条小巷相通,大什字建有关帝庙,全城设计合理,布局整齐。满城建成后,远近行商汉民逐渐前来贸易,加之满城位于丝绸古道,又离县城较近,便很快形成南、北门(现柳树乡复兴村、城关镇满城村)街市,甚是繁荣。清高宗乾隆初,住在满城的满族有户,余人。乾隆三十八年(年)调西安满营部分兵力前来驻防,裁副都统,设城守尉。下设佐领5名,防御5名,笔帖式1名,云骑尉3名,领催30名,官兵共名。道光初有满族官兵人。光绪时,庄浪满营计有前锋领催马甲名,步甲64名,炮手10名,养育兵75名,弓箭铁匠15名,马匹。至宣统时有满族户,人。民国四年(年),裁城守尉。民国8年(年),甘肃提督张广建强令城内满人迁往坪城满州营耕种自食。城内满人大部分分散谋生,少数仍留住城内西侧。民国17年(年),满城亦遇凉州镇守使马廷勷西军烧杀,更使城内一片荒凉,破败不堪。民国24年(年),驻防武威的骑五师马步青部韩起禄旅在满城内东部建营房驻防。民国27年(年),国民党中央税务总局又利用满城营房集训缉私总队。至年,解放军某部队进驻满城,城内剩余的20余户满族群众外迁。满城城墙包砖由于历史原因,先后被拆除移作他用,至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一座土城。”

我们进入村内,绕村一周,满城城墙的大部分在民居中,当地人把城墙作为自家后院的一堵墙,可以说院落是依墙而建。由于现在城内有军队驻扎,我们只看到了满城遗址的西墙、南墙,城内具体情况未能见到。总体来说满城遗址保存的较为完整,可能与上世纪50年代起里面就有军队驻扎有关。

图三满城现存马面

图四居民院内的城墙

沿着村内道路走到“尽头”,我们的满城之行也就此结束。村北即是庄浪河,我们向北顺着数百米的石子路,欣赏着秋色,便到了宽阔干净的滨河大道,大道对面就是庄浪河了。庄浪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山脉,流经永登县、天祝县,在兰州市西固区的河口注入黄河。庄浪河在此处的水流较为平缓,河水略显浑浊,泥沙含量较大,河中有施工队在此处施工,应在固堤分流河水。看着蜿蜒奔流的河水,还是十分壮观的。

图五庄浪河中的施工场景

图六流经县城的庄浪河

在县城午饭后,我们先寻找位于城内永登城址根据相关记载,永登城址现仅存东墙两段墙体,在县建设局家属院内,跟着导航我们到达人民街便看到了位于道路两侧两段高大的墩台(墙体)。据《永登县文物概况》记载:该城址“始建于元至元初,明洪武十年重筑。十一年由宋国公冯胜展筑北部城垣,名曰新城湾子。”又载:“原城南北宽东西窄,呈长方形”,“城周围八里二十六步,高连女墙三丈八尺,底阔三丈五尺,收顶二丈八尺,内外八门,随城角楼一十六座。城全砖包”。我们看到的应为遗存城址的东墙,人民街东侧的墙体,位于永登县邮政局内,高约11-12米,墩体为方锥体形墩台,黄土夯筑,由于院内施工,我们未能走近查看。人民街西侧墙体位于人民街38号居民区院内,高约11米,长约10余米,黄土夯筑。看完这两段墙体,我们前往建设局家属院,发现并无墙体遗存,应为记载失误或是建设局家属院原在邮政局院内。

图七位于邮政局院内的永登城墙体

图八位于人民街38号居民区院内的墙体

由于在午饭时,我们看到位于县城南侧的山上有亭台楼阁等建筑便十分好奇,查看地图发现,此处为青龙山公园,上边还有明长城等遗存,我们在看完永登城址后前往青龙山公园。青龙山公园为永登县的市民公园,上山坡度较大,拾级而上,青龙观、青龙阁等道观楼阁依次进入我们眼帘,站在青龙阁即可俯瞰永登县城大致。而我们在寻寻觅觅的明长城遗址竟在我们脚下,我们所能见到的长城遗址仅为存于树林中的数米左右。

图九永登青龙山明长城遗存

图十考察队员在明长城文物碑前合影

由于下午我们还要赶往武胜驿,我们只游览了青龙山的东侧景点后便匆匆下山去赶通往武胜驿的班车。武胜驿位于今兰州市永登县庄浪河谷地最西端,是明代设置的重要驿站之一,史载:明时冯胜西征,在此大胜,遂取名武胜,建堡设驿,并在武胜驿东岸凭山势构筑长城险壁。明末,残元势力盘踞大小松山,屡犯庄浪,武胜驿更为扼守庄浪卫的重要据点。清雍正年间,奋威将军曾以武胜堡、伏羌堡、西峰堡为据点,进行军事行动,大获全胜。《边政考》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武胜堡有“备御官军一百零一员名,马二匹”万历年间,武胜堡有驿丞及军丁等余人,军马88匹,盔甲副,弓、枪、炮件。清时武胜堡营有把总1名,马兵80名,守兵50名,官战马2匹,官马10匹,营马8匹,铁盔甲8副,棉盔甲5副,护城门大神炮4位,马腿炮8位,马驮炮2位,鸟枪20杆,三眼枪3杆。(以上引自《中国长城志》)

下午3点40分,我们到达武胜驿镇(在国道)下车,此时我们是迷茫的,只能沿着国道向前,沿途寻问当地百姓,都未问得武胜驿堡的遗存,不免地怅然失落。我们很难想象数百年前在这里商贾往来、热闹非凡的场景,而纵贯武胜驿镇车流不息的国道变成了武胜驿今天的景观,于是我们从路北的一条巷子中穿过,往北在田间小道的尽头又一次看到了庄浪河。在经过漫长的等车后,下午6点我们抵达天祝藏族自治县。

图十一武胜驿镇政府

图十二流经武胜驿的庄浪河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天祝”以境内天堂寺和祝贡寺取首字而得名。年设天祝乡,属永登县,年5月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属武威专区。年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其县城也发生了数次迁移,现在天祝县县城为华藏寺镇。我们刚下车就被这整齐干净的街道所惊讶,都在感叹“这可比永登县城好多了”,今年是天祝县建县70周年,前段时间刚刚举办过规模盛大的庆祝仪式,县城的干净整洁或许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同样让我们惊讶的还有天祝县的气温,在天祝街头有些瑟瑟发抖的我们不得不在晚饭后,每人买了一条秋裤。

图十三天祝县境内的庄浪河

Day2

由于在前一天晚上已经联系好了第二天的包车师傅,我们第二天早上8点半从宾馆准时出发,首先前往位于华藏寺镇的岔口驿村考察岔口驿堡遗址。岔口堡因位于华藏寺镇西北6千米处的庄浪河与石门河汇合处,又是北上武威,南下兰州,东去宁夏,西进青海的道路岔口,故有其名。现存岔口驿堡为明时修筑长城新边时所筑的驿站,《边政考》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岔口堡有“备御官军原额马步四百员名,除逃故外,见在留城三百二十八员名马原额、备御并新增茶易马八十四匹,除倒损外,见在留城十五匹”。现存遗址呈方形,仅留四面围墙,围墙东西长90米,南北宽80米,院内为水务局占用堆放水利设施杂物等。

图十四岔口驿堡东南角

图十五岔口驿堡内堆放的管道

看完岔口驿堡遗址后,我们前往位于安门村附近乌鞘岭南麓沟谷中的乌鞘岭长城2段和乌鞘岭东长城。我们在公路(国道)下车后步行前往这两段长城。乌鞘岭长城2段呈东南-西北走向,蜿蜒于乌鞘岭南麓沟谷,该段长城保存状况较差,侵蚀坍塌严重。沿乌鞘岭长城2段往北上走是位于墙体止点的乌鞘岭三个嘴敌台,三个嘴敌台与隔公路而对西侧山包上的乌鞘岭吊沟烽火台遥相呼应。与乌鞘岭2段长城并行的是乌鞘岭东长城,此段长城因分化坍塌严重呈土垄状。站在乌鞘岭三个嘴敌台,向皑皑白雪的祁连山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图十六乌鞘岭长城2段

图十七与乌鞘岭长城2段并行的东长城

之后我们前往西侧山包上的乌鞘岭吊沟烽火台,登上山顶即可俯瞰四周,正是设置烽火台的最佳位置了,吊沟烽火台顶部剥落严重,后期修补加固痕迹明显。

图十八三个嘴敌台

图十九吊沟烽火台

随后我们又到金强河(庄浪河)南岸台地的金强驿长城查看,此段长城位于山腰部,在长城两侧有工人正在埋栽长城保护围栏。沿着此段长城东走,便可看到一道长城蜿蜒在山梁之上,蔚为壮观,有点像悬臂长城,这便是明长城天祝段的石洞沟梁长城。石洞沟梁长城呈东北—西南走向,经金强河北岸浅山地带,沿石洞沟梁山脊曲折延伸,至马牙雪山石尖帽山脚陡崖边,看完石洞沟梁明长城后,我们前往安远镇吃饭歇脚。

图二十金强驿明长城

图二十一石洞沟梁明长城

安远镇因安远驿而得名,镇子虽不大,但街道整洁,镇容较新,街面为仿古建筑,在安远街上还有一处还未完全竣工,名为“安远驿”的仿古历史街区。而我们所要寻找的安远驿,并非此“安远驿”。安远驿是越过乌鞘岭的第一座驿站,又被称为“河西首驿”,据《秦边纪略》载:“安远驿堡,亦谓之打班堡,凉庄之分疆也。东接乌鞘,西连黑松。堡在山岗,如斗大,荒凉实甚,且肘掖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矣。堡为三郡通衢所在,东如乌鞘岭,宜与镇羌堡互相巡逻。”可见,安远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据介绍,我们所要找寻的安远驿遗址位于安远镇小河泪村东米处,当我们到达此处时并未发现有安远驿堡的遗存,而是几段明长城遗址。

图二十二安远明长城

图二十三安远秋色

在这里我们虽然为找到安远驿堡的遗存,但放眼望去,满目秋色,山间河谷一片金黄,河谷中流水潺潺,田地间牛儿安详地吃草,不时抬头哞哞,似乎也在欣赏着秋色,好一幅山水田园画,这也是找寻安远驿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意外之喜吧。寻访安远驿无果,我们便前往今天的落脚地哈溪镇。由于途中正好经过古浪黑松驿,我们决定先到黑松驿参观。

黑松驿堡,顾名在古代这里曾是郁郁葱葱的松柏林,黑松驿堡也是明代河西走廊上的一处重要驿站,据乾隆十四年(9)修的《古浪县志》载:“黑松堡,周围计三百二十二丈,高三丈,厚二丈,开南北门各一。”我们在黑松驿镇上所见到的“黑松驿堡”为近年来公航旅集团为发展旅游业投资兴建的一座仿古式驿站,进的大门一块“黑松驿石匾”,引起了我们的好奇,石匾上书“保障凉庄”四个大字,原来这块石匾是原悬挂在黑松驿城堡南城门的,匾文中的“凉”即指凉州,“庄”指庄浪(今永登),也就是说黑松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保障凉州、庄浪的重要安全屏障。院子里边是黑松驿丝路驿站文化中心,但今天并没有开门,据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里边有黑松驿堡的历史变迁展及驿站文化的展示等。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村北民居后边黑松驿古城遗存的城墙处参观,此段古城墙有二十余米,保存较好,应为黑松驿堡的北墙。

图二十四黑松驿“保障凉庄”石匾

图二十五黑松驿遗存古城墙

从黑松驿出来后我们即前往哈溪镇,“哈溪”为藏语哈赤的转音,意为“父王之座”,我们今晚选择在哈溪落脚原因有二:一是这里在清末民国时曾发生过“哈溪滩百年林案”(当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围绕禁伐山林、禁开荒地,以涵养水源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二是考察此段境内的河流水系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下午6点,我们到达哈西镇,天色阴沉,街道冷清,这是哈溪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在宾馆放好东西之后,我们往镇子的西边漫步,在桥头看到了流经哈溪镇古城村的夹道沟河,我们继续往前,一条河道更为宽阔的河流出现了,这即是黄花滩河(亦称峡门河),在哈溪镇古城村,黄花滩河就与夹道沟河汇流至黄羊河了,根据记载,哈溪河也在此处汇入黄羊河,但我们并未见到哈溪河。暮色已晚,在曲折泥淖的小路上我们回到了镇上。

图二十六黄花滩河汇流示意

图二十七黄花滩河

Day3

10月4日,我们考察的第三天,我们今早的计划是去看雪山,早上我们在镇子上吃过早饭好,正好碰到一个面包车,向师傅告知了我们的计划后,师傅表示雪山还远,并且也进不去,在和师傅商议之后,我们决定到距离镇子不远的长岭口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看看。在保护站停车后,我们步行进入林区,早上的林区非常寂静,静的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索索作响。远山如黛,苍翠的松柏,潺潺的流水,几声空灵的鸟鸣,金秋的黄色点缀山间,一切是那么的祥和。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使得这里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为的破环逐渐减少,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吧。我们徜徉在这自然美景中,久久不想离去,奈于时间紧迫,加之司机师傅还在山下等着我们,遂归。

图二十八长岭口祁连山生态保护区

图二十九下山的我们

下山之后,我们与司机师傅商量从另外一条路返回,顺道我们可以再看看黄花滩河。在返回宾馆拿好行李后,师傅直接把我们送到了张义镇张义村(现名为堡子村),我们在张义中学下车,寻访我们的目的地张义堡遗址。下车后我们便看到了一段古墙体,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呀,但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张义堡城的城墙,而是原来地主家的庄墙,同时他告诉我们在张义中学操场后边有一段城墙,那才是古城墙。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穿过一个又一个砖巷巷、泥巷巷(hanghang),最后在操场的后边经过一片耕地终于找到了“深闺”中的一段几十米长的城墙。据了解,张义堡城有大城和小城,大城平面呈长方形,属明代驿堡遗址,小城为汉代遗址。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段长城应为明张义堡的北墙残高约有六七米,其文物碑埋已被田埂上的草丛遮盖掩埋,张义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张义堡的北山上塑有观音像,有寺庙,此山被当地人称为观音山。在张义堡镇上吃完饭后,我们前往天梯山石窟。

图三十张义堡城文物碑

图三十一张义堡城残存墙体

天梯山石窟,又被称为“凉州石窟”,始建于北凉,距今约多年,民国十六年(年)大地震致使部分洞窟坍塌,年,在修建黄羊河水库时,除大佛窟外,其他窟内塑像、壁画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保护。由于红砂岩地质等原因,天梯石窟在历次地震、暴雨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现存石窟3层,大小洞窟17处。我们在县道与天梯山石窟入口处下车后,沿着公路大约走了半小时后,到达天梯山石窟景区门口,在这儿见到了已在天梯山工作了11天的刘吉兆师兄。在师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现存最大的洞窟—大佛窟(第13窟)。第13窟塑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面水而立,巍然端坐。对此,民间有“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的传说。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目前由于第13窟的大佛足部正在由敦煌研究院维修,我们不能下去观瞻,只能站在大坝上一面欣赏着碧波荡漾的黄羊河,一面瞻仰着大佛的威严,心旷神怡。随后,我们到位于景区内的天梯山石窟展览馆参观,但这里并没有石窟的实物遗存,匆匆游览之后,我们离开了天梯山石窟。下午6点,到达武威市区,我们回城了!

图三十二天梯山石窟第13窟

图三十三团队在天梯山合影

晚饭后,我们徜徉在凉州街头,欣赏着武威夜色,又一次去看了“凉州贤孝”雕像、中心广场的“马踏飞燕”雕塑。

Day4

10月5日早上,我们先到海藏寺参观考察,海藏寺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处,明宪宗皇帝赐名清华禅寺,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海藏寺坐北向南,在山门前屹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木构牌楼,上书“海藏禅林”四个大字。进入山门是三重大殿,分别为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登上灵钧台拾级而上便是藏经阁,在灵钧台有“晋筑灵钧台”碑刻和古井一口。寺内的古树和碑刻,也至迟出现在明代。海藏寺最大的特色是匾刻较多,其中不乏名人撰写。海藏寺以前叫海藏寺公园,现在叫湿地公园,目前正在施工,开放的部分很小。从寺内出来我们在山门口合影后,穿过新建的海藏湿地公园,到城市新区的武威市博物馆参观。

图三十四海藏寺木构牌楼

图三十五海藏寺僧人向我们介绍院中碑刻

图三十六海藏寺藏经阁

图三十七“晋筑灵钧台”碑刻

武威市博物馆是一座新建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文物考古所在一起。武威市博物馆目前有一个武威市第一届“马文化”美术作品和“凉州词”书法作品展的临展,馆内基本陈列以“河西都会天马故乡”为主题,分为序厅、文明华彩、大汉扬威、五凉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辅郡、蒙元故路、明清凉州等七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武威历史发展沿革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兴衰演进轨迹。在三楼还有一个主题为“天梯神韵,凉州佛光”的天梯山石窟文物展,其馆内陈展要比天梯山石窟的展览馆做的好,有大量天梯山石窟中的文物展出。

图三十八武威市博物馆新馆

图三十九团队成员在看展

从武威市博物馆出来已快下午1点,下午饭后,杨志勇师兄、王红莉、赵述娟继续参观了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雷台汉墓等武威市内的文物建筑。晚上我们又见到了从天梯山石窟回来轮休的吉兆师兄,并在一起吃了晚饭。等夜幕降临,我们一起到凉州植物园内乘坐了武威的“天马之眼”摩天轮,坐在上边,即可俯瞰凉州城的面貌,还是十分壮观的。夜晚的南城门亮灯了,还有那熙熙攘攘的明清街,我们的国庆考察之行也至此结束。

图四十武威南城门

图四十一“天马之眼”

Day5

10月6日,我们历时四天的国庆考察结束了,我们约定早上8点吃完早饭前往火车站坐车,由于之前在地图上看到凉州城内有一处武威城遗址,在出发前我决定去看看这处遗址。武威城遗址,清乾隆《武威县志》载:“旧城唐李轨筑,周一十五里,高四丈八尺。”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洪武二十四年(),凉州总兵宋晟又增辟了西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建吊桥四座,挖城凑深二丈多,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三十六座;万历二年(),甘肃巡抚廖逢节又用砖包砌了城墙,历时两年完工。解放后,武威城墙还基本保存完好,年之后城墙陆续遭到拆除。我所看到的武威城故址遗存现位于凉州区靶场南路的武威地区石油公司家属院,为武威城的西南部残留遗址,残高5米,现已被围栏围起,并立有文物保护碑。从现存残断城垣基本上可以看出原武威城的布局规模还是很大的。

图四十二武威城西南部残留遗址

图四十三加固的遗存城址

8点50分,我们到达武威车站,此时武威市区下起了小雨,在冷风中,我不由得缩了缩身子,进了车站,中午12点,到达兰州,我们的考察之行至此结束。

结语

金秋十月,我们从兰州出发,在为期4天的考察行程中,考察了永登至凉州段境内的长城、驿站、石窟、古城址、寺庙等遗址。我们考察涉及的古城遗址共4处,即满城城址、永登城址、张义堡城址、武威城故址;长城遗址两处,即永登青龙山明长城遗址,明长城天祝段的4段长城遗址;驿站遗址4处,即武胜驿遗址、岔口驿堡遗址、安远驿遗址、黑松驿遗址;武威市博物馆、武威西夏博物馆、武威文庙3座博物馆;海藏寺、鸠摩罗什寺两处寺庙遗址和天梯山石窟、雷台汉墓等遗址。

下面分别为4座城址现存状况:

综合上表,就目前保护情况来看,只有满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可能与内部有部队驻扎有关,其余城堡均剩断壁残垣,永登城址和武威城故址位于市区内部,满城城址和张义堡城址位于村镇或农田之中;从保护等级看,只有张义堡城址一处省级文保单位,其余三座均为县级文保单位,武威城故址在年2月,由市级文保单位降为县级文保单位。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4处驿站遗址只有岔口驿堡遗址保存相对完整,武胜驿遗址、安远驿堡遗址未见遗存、黑松驿堡遗址只有一段古城墙遗存。同时这些驿站转型为村镇,如武胜驿堡成为武胜驿镇、岔口驿堡成为岔口驿村,安远驿堡成为安远镇、黑松驿堡成为黑松驿镇,城堡的转型与区位、交通和水源关系密切与其环境基础和区域发展等要素相关;同时我们发现此段境内的明长城、古城遗址的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相关博物馆的陈展水平还需提升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b/8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