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8.html
文/张曙红
阜平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又称边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的修筑,自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秦、赵、燕三国分修防北(匈奴)始,到秦始皇连接扩充后,又历经汉、魏、北齐、金、明两千余年,长城工程相沿不断,其中明修长城工程最大。此外,在长城里侧,又修一道或几道,叫次边,即内长城。
长城自昌平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堡相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南线属内长城,经“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接狼牙口茨字壹号台,穿过阜平境界,过牛帮口,至竹帛口(今韩庄)。由此再分南北两路,北路继续向北,转西过平型关,经“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至老营堡,南路顺太行山南下过茨沟营,穿过阜平境界的龙泉关,继续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
明代在长城沿线初设九个防守区——九镇,又作“九边”,分别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嘉靖三十年,又增设昌镇、真保镇。真保镇边墙北起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界边墙,经倒马关、竹帛口、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全长公里。其中,在竹帛口与山西镇所辖平型关相接。阜平一线长城边防归属真保镇,是内长城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阜平位于太行山东部,扼控晋冀,地势险要。境内长城主要修建于正统、嘉靖、万历年间,属明代内长城。隶属因时多变,归紫荆关、倒马关、固关下辖。有龙泉关、长城岭、吴王口、茨沟营等几个把总营或参将署。有一批敌楼、战台、烽火台,主要位于县境西部和北部。因阜平全境为山区,并且层峦叠嶂的险峻陡崖高不可攀,纵横交错的峡谷沟壑深不可测,所以长城城墙多借助山体,只建台少筑墙。筑墙的地力除长城岭外,还有黑崖沟、铁岭口、落路口、养马楼岭、旧营等多处地方。长城主要在灵丘县与阜平县交界处,时南时北。分布情况如下:
长城由平型关南下至竹帛口,分为两路,一路向东,称阜平北线长城,一路继续南下,称阜平西线长城口。
阜平北线长城
由山西繁峙的竹帛口茨字二十二号台始,翻越镢柄山到灵丘牛帮口,向东南进至阜平吴王口。再由吴王口转向东,沿着晋冀分水岭,经青羊口、狗扑岭、爱家岭、铁角山、铁岭口、檀香岭、东台岭至狼牙口,又向北跨狼牙山,然后经荞麦茬、降峪门,向东出灵丘县境,而接河北涞源县独山城长城。这段长城长约一百九十华里,共有砖砌空心敌台21座。
阜平西线长城
阜平西线长城,其大致走向为:由竹帛口长城茨字二十二写台始,南下,跨大沙河,绕茨沟营,越银河山,沿着晋冀分水岭,过海拔米的歪头山,转南抵长城岭,过青竿岭到三官,出阜平进灵寿,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山脉继续南行。
阅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阜平的长城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元朝时期,阜平境内没有长城的标记,在这一带也只有北部邻县涞源南部有一段小长城。到了明朝,北部和西部则全部长城,标注有文字“龙泉关”。而到了清朝,所标重要隘口的地点又多了几个,如青竿岭、茨沟、吴王口、铁岭口等。其由少增多的过程居于明代。
阜平境内的长城墙体不长,但是,其历史久远,远非人们概念中的建于明代,而是更早,比秦始皇修长城还早。
阜平之中山长城
人们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齐、燕、韩、赵、魏、楚国的长城连在一起。那么,地处北部的阜平当时有长城吗?
春秋战国时,一支叫白狄鲜虞的少数民族在河北中部兴起,逐渐强大,建立了一个诸侯小国——中山。中山国国小,但民族强悍,经常打败晋、魏、赵、燕等强邻,但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四周都是强大的万乘之国,中山国几经覆灭与复国。小如鹅卵的中山国,防御成了其存在的根本。
于是,中山国为了防御赵、魏,以抗赵为主,也修筑了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中山筑长城。”其长城的位置即在中山国的西南部与赵、晋相交处。又根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位置在今天河北山西交界地带,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关、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大岭口,全长五百多里。
《万里长城古今》称中山长城与涞源、阜平、平山、井陉一线的明长城同为一线。但又据考证实为方向一致,不是一线,其线路是从涞源黄土岭沿涞源、唐县和涞源、灵丘、繁峙与阜平的界山,至阜平西部与明长城合一,南下至井陉。是中山北部与西部的长城。
对古中山国历史研究有着深厚见解的学者程雪莉,曾谈道阜平是中山古国的战略纵深。当年,战事来临,阜平一带的群山同样成为中山国回旋周旋的地方。现在想来,如后来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
籍以推断,龙泉关背后有着辽远、深厚的历史纵深,他的长城砖石闪耀着远古的寒光,有中国最早的长城。
阜平之北齐长城
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和西面北周政权的威胁,北齐大筑长城,先后一共筑了三道长城,其中一道长城,北经山西五台山与阜平之间的长城岭,沿晋察冀交界地带南去,逾滹沱河,抵娘子关而止。大致呈南北走向,长二百多里,河清二年()修筑。
如果现在去阜平找长城,长城岭口是一个必去的地方,它是阜平内长城的代表。
现存的这段由修于明朝的长城,墙体全长二里,中间为关门,关门两侧各有二战台对称骑墙而筑,为空心底楼,不与墙接。
这段墙建,建筑雄伟精美,坚实、精美,关门顶上的旗杆石、赑屃,关门内的别门闩眼,墙上龙头水口,残存的垛口、射孔等无不折射着当年的雄姿。
本文有版权,转发需经作者同意
本文节选自张曙红《龙泉关》阜平县政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