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葫芦岛新闻网,一键 尽管很多兴城人有太多的不舍,那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菊花岛,还是于年12月17日走进了历史。这一天,兴城市六届人大十三次会议原则通过了菊花岛更名为觉华岛的决议。虽有人对此存有异议,但这一决议无疑是正确的,更名很有必要。作为辽东湾第一大岛,这里烟波浩渺,风景如画,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建设觉华岛旅游度假区,打造佛教文化品牌,实为该岛发展的正确方向。更名之举,大有裨益,必将影响深远。
一座岛的名字,从“菊花”更成了“觉华”,而“觉华”这个岛名,又曾经从千年前的辽代一直沿用至百年前的清末,这足见“觉华”之于佛教文化一定有着极深的渊源。对此,文史学者们多年前就已给出定论,正是这个定论,为该岛更名提供了依据和契机。这个定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觉华是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就是辽代国师圆融大师,觉华是他的法号。作为觉华岛的拓岛先师,他建成了著名的大龙宫寺。辽朝廷为光大佛法,以其法号命名了我们这座海岛,把桃花岛更名为觉华岛。此观点被写成文史文章和宣传文章在媒体上广为流传。更后的名字,让人见名思佛,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定位意义。过去,一提菊花岛,我们自然想起美丽的菊花女。如今,一提觉华岛,马上想起诵经的老和尚,想起大海,想起寺庙,海天佛国的味道就出来了。
说来说去,岛名之更,都是和尚“惹的祸”。那么这个圆寂千年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和尚,是怎样一位高僧呢?沿着文史学者们给出的路线,我们努力在史册中寻找他的踪迹。
首先发现的是文史学者们定论“以觉华和尚法号命名海岛”的主要依据:光绪十年()盖平(今盖州)廪生傅焕尧,与宁远州朋友杨晓楼等同游觉华岛后,写了一篇《游觉华岛记》,其中记有:“窃考《广舆记》载,桃花岛在宁远濒海,每岁运舟泊此。据《列国志》称,燕太子丹避秦难于桃花岛,均指此处。后有僧号觉华者成道于此,遂更名为觉华岛。”这些记述早已被文史学者们充分肯定,并予以定论,写成考述文章,在佛教网上传播。但是,傅焕尧不是史学家,也并非国学大师,只是一介廪生,他写的是游记,不是史志。而且年距辽代相隔了八九百年,是什么史志记载了觉华和尚的存在,他并没有在游记中写明来源。现在看,那应该是同游的杨晓楼等宁远州人充当导游时讲的故事,是当地的传说。如果不是传说,傅焕尧一定会写明出处。前面关于桃花岛的记述来源于《广舆记》和《列国志》,不都标注得明明白白吗!所以,傅焕尧在游记中所述关于“后有僧号觉华者成道于此,遂更名为觉华岛”的说法,我们不能作为历史考证的依据,不能以此证明觉华和尚是否存在过。
我们应该相信,一个能让海岛更名为自己法号的和尚,那一定是冠绝所在时代的高僧,是青史留名的高僧。文史学者们在定论圆融就是觉华的同时,还说他自北宋沿海漂来,乘一叶扁舟,其浪漫色彩如同神话。这简直是在怀疑大辽耶律氏皇族的智商,要么就是在赞美他们胸襟宽阔。一个身份不明的敌国和尚,会被封为国师吗?不怕是细作?不怕是刺客?若真有僧自北宋来,辽应该严加提防才是,岂能以其法号命名佛岛?
如果圆融大师就是传说的觉华和尚,而且以其法号命名了佛岛,那只能说明当时一定有人疯狂到了找死的程度。我们都知道,国师圆融大师的封号是皇帝所封。觉华和尚这个称呼与之相比,自然无足轻重。既然如此,若因大师兴佛有功,以其名来命名佛岛,为何不叫国师岛或者圆融岛,却要称觉华岛呢?难道负责更名的大辽臣子们对圣意竟敢无视?要和皇上过不去?都不想活了?这个假设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圆融大师就是那个觉华和尚,而且以其法号命名了佛岛,这么大的人物,这么大的事,一定有史料会对此给予确凿的印证。然而,我们使出洪荒之力去查,却发现史料给出的印证是相反的。据第十六卷的《辽史拾遗·奉福寺尊胜陀罗尼石幢记》记载:“圆融名澄渊,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详集记》十四卷,《科》三卷,称为燕台奉福寺特进守太师兼侍中国师圆融大师赐紫沙门”。多么清晰明了的记述!这位辽代佛学大师的名字是澄渊,没有关于他是觉华的记载,也没有查到因他而更名海岛的记载。
也有人说辽代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郎思孝才是觉华和尚,这其实也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史料能证明的是郎思孝的法号为海山,并非觉华。辽代昊天寺(今京西隆恩寺)《妙行大师行状碑》铭文中有载:“越妙年,遇海山守司空辅国大师赴阙,因得参观,及蒙训教。”我们据此基本可以得出郎思孝的法号为海山的推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国栋先生在一篇关于郎思孝著作考述的文章中说,已故东北史大家、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先生就是据《妙行大师行状碑》定论郎思孝号曰“海山”的。
可见,圆融和郎思孝两位高僧,都不是传说中那个让桃花岛更名为觉华岛的和尚。那么会不会是别的高僧大德呢?在辽代佛事鼎盛时期,还真有一位与觉华岛有过交集的高僧——妙行大师萧志智,他是郎思孝的徒弟,同样没有觉华的法号,到海岛来只是学佛,他光大佛法的巅峰时期在燕京昊天寺。况且,师父的海山法号都未能命名佛岛,作为徒弟又怎么可能有此资格呢。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圆融大师、海山大师、妙行大师是辽代与觉华岛有关联的三大最著名高僧,而他们都不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位觉华和尚。
那么,我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那位使海岛更名的高僧到底在哪里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这个觉华和尚根本就不存在。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佛山、佛岛、佛寺以和尚法号命名的先例。辽代,是一个佛学大师辈出的朝代,耶律氏皇族也都信佛懂佛,其治下佛教之鼎盛远胜于与之鼎立的北宋和西夏。那么了不起的佛学精英,那么尊崇佛教的王朝统治者,怎么可能有违常规,去以僧号命岛名呢?
其实,千年以来,觉华这个名字并非觉华岛所独有。湖北鄂州、广东东莞、山西大同都有觉华寺,浙江湖州、江苏常州都有觉华禅寺,五寺皆为千年古寺,特别是鄂州觉华寺,建于公元年,那时还是南北朝时期,辽国尚未建立。从未听说他们哪个寺院宣称其寺名与一个叫觉华的和尚有关系。“觉华”,并不是指哪一个和尚,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神圣的佛法名词。演培法师曾撰文从五个方面论述过觉华的意义:从最高的意义说,觉华本是佛的德号,如智论四十说:“时劫名华积,佛皆号觉华。”圣者的智慧开发,就如华的开放一样。从分别的意义说,觉是觉者的简略,就是佛,华是莲华。所谓觉华,意即显示大觉圣者,是以莲华而为座的。从众生的立场说,觉是人人本具的觉性,华亦人人本具的心华。只要我们依照佛法修持的方便,将心华上所蒙蔽着的尘垢,一点一点地拂除,本有的心华就可开放,灵光独耀的觉性也就显现出来了。从觉意净妙华说,假使能欣赏一下净妙的觉华,那你就可调和心意,甚至开发明利的智慧,获得解脱自在的智果。从实践的意义说,觉是觉悟,觉了或觉察的意思。如佛一样的开发本觉的心华,完至高无上的大觉,亦可如佛一样地安处在莲华宝座上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里说:“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袛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袛劫”。这再一次证明,觉华是佛的德号。元代清珙禅师也有诗云:“觉苑当开智慧华”。这里的觉苑,指佛所居之净土,又喻指心,整句诗也是对觉华意义的基本诠释。
以觉华命名佛岛,那是佛法境界,有弘扬,有教诲,有劝进,更多的是主旨意义和永远的禅性。千百年来,一些人不解觉华的真实深义,以讹传讹,改变了佛教历史的本来面目。当我们理解了觉华的意义,也就明晰了觉华岛岛名的由来。
觉华是永恒的,觉华和尚只在一些人的臆想中。
作者:姜绍文
连山盘道沟的古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位于连山区塔山乡盘道沟村小虹螺山上的辽东长城,与甘肃的嘉峪关,北京的八达岭,河北的山海关,绥中的九门口一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是一道不可复制的独特风景;是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的脊梁;是和古埃及金字塔一样震惊世界的雄伟建筑。
穿越时空隧道,剪接多年前修筑辽东长城的历史片段,小虹螺山脚下的盘道沟村赫然出现。
元朝末年,朱元璋推翻了长达近百年的元朝统治,把蒙古贵族赶回了漠北草原,于年建立了大明王朝。但退回到漠北的鞑靼及瓦剌等蒙古贵族后裔,仍然经常南下,掳掠牲畜女人和其它物资,以备东山再起,以及后来在东北兴起的强大的女真部落,也威胁着边境的安全。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陲防御,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于正统二年至万历三十七年,即公元年至年,修筑了西起绥中锥子山,东抵宽甸虎山的辽东镇长城,简称辽东长城,又称辽东边墙。
葫芦岛境内的辽东长城由右佥都御史王翱主持修建。全长公里,宛若一条苍龙,蜿蜒盘旋在绥中,兴城,连山,南票4个县市区的崇山峻岭。其中小虹螺山段是辽东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虹螺山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大块石头干砌,中间填充碎石,形成石头墙体,在山谷隘口处也有小段夯土墙,最宽处达7.4米,最窄处只有1.6米。最高墙体超过7米。凭借小虹螺山天险,开辟山险墙和劈山墙,就是利用天然的悬崖峭壁做墙体,或将陡峭的山体劈成悬崖,再与干石墙衔接,形成有效的御敌屏障。正如李白《蜀道难》所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辽东长城在连山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自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入境,经寺儿堡镇南的歪桃山到老边,经村北越过山梁入沙河营乡,经水口子西沟过高家屯南山,穿过公路经黄土坎南山到长岭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转向正北,在今塔山乡境内盘道沟北登顶峰,到今大兴乡境内毛家沟转向东北,经虹螺岘西二台子、双台子进入平川。在火台子过女儿河,经过台集屯金家砬子、北安,在水口子村出境。穿越连山7个乡镇53个村。全长32.5公里。
据《辽宁省明长城资料调查报告》记载,辽东长城小虹螺山段全长米,共建有13座敌楼,4座烽火台,3座堡城。
敌楼,又称空心敌台,建筑于长城墙顶,坚固,美观。一般为四方形或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暂歇或存放武器之用。
小虹螺山上的13座敌楼有12座已经倒塌,成为一片废墟,唯一一座没有倒塌的是盘道沟村北山上空心结构的“四方台”。
这座敌楼位于小虹螺山南麓盘道沟村北北沟屯的楼子沟。高10米,底座石条6层,东西13米各2扇窗,南北8米各3扇窗,各窗内几年前还有当年遗留的方木,现已不知去向。平顶2层,面阔14.1米,进深6.3米。这样规模的敌楼能容纳30多名驻守的士卒。敌楼下部是两段石砌的长城。敌楼的东、西侧部分倒塌,内部和北侧已经完全损毁。
辽东镇长城的砖砌空心敌台目前仅尚存9座,锥子山东面有8座,在辽西走廊上只剩下盘道沟这一座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堪称一部活的史书。
一块块断裂的青砖,一道道白灰夹缝,记录着长城戍卒久远的生活故事和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
年,由政府投资对小虹螺山的部分墙体,敌楼,烽火台进行了复原修缮,历时一年,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其历史原貌,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等资源结合起来,使现在的小虹螺长城以全新的英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众多学者、专家、游人前来考古探幽,观光浏览。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长城沿线烽火台的建造地点因地制宜,有的建在长城外侧,有的建在长城内侧,还有许多建在高山之巅,一旦有敌情,可迅速传递情报。
小虹螺山烽火台由东向西分别坐落在半拉山、孤女坟山、盘道沟北山和北沟屯小虹螺山支脉上。尽管年代久远,沧海桑田,但依然有迹可寻。如今小虹螺山周边的三台子、二台子、头台子、大四方台、小四方台等村屯都曾是长城沿线的军营所在。也许这些地方的村民就有当年守台戍卒的后裔吧。
堡城为长城各段屯兵和值守之所。小虹螺山的3座堡城分别是长岭山堡城、椴木冲堡城和大兴堡城,与山上的城墙同时修筑,城池为方形,城四脚有圆形城台,在城南开设一道城门。
现在这三座堡城已经荡然无存,但留下了大兴堡、老官堡、椴木冲、西堡子这些和辽东长城有关的地名。当年驻守在这些地方的戍卒,可以婚配,携家眷驻守,他们亦兵亦农,垦荒种地,补给军需。现在的盘道沟、老官堡、长岭山、毛家沟、三台子、西堡子、椴木冲等大片肥沃平整的土地,都是当年戍卒一锹一镐开垦出来的。时隔多年,当地老百姓依然躬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朝花夕拾,春种秋收。
连山区塔山乡盘道沟村被浓浓的长城氛围包围着,站在盘道沟村的果园里,一眼就能看到矗立在山梁上高高的四方台敌楼,敌楼下曲曲折折的长城古道,莫非就是盘道沟村名字的由来?
闲暇时候,相约三五好友,走一走小虹螺山上的长城古道;看一看小虹螺山长城脚下的堡城新村;想一想如今的幸福生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刘悦欣
兴城的清白家风石坊
很多人在书刊、报纸、电视上接触“贞节牌坊”这个词,可是,真正的贞节牌坊到底什么样,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兴城市红崖子镇吴小山台村,就有一座被称为“清白家风”的贞节牌坊。
“清白家风石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牌坊是被称为“关东大师”的吴景春(红崖子镇吴小山台村人,当时以武术著称)的门生、被誉为“河南第一贤员”的朱光宇与贵州布政使贾臻一起上奏朝廷为吴小山台村吴氏三世祖吴景昌之妻郭氏、四世祖吴文焜之妻杨氏、五世祖吴文之妻郝氏、六世祖吴松林之妻于氏刻立的。年,“清白家风石坊”被列为葫芦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白家风牌坊”采用白色花岗岩构造,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洞式,石牌坊高4米,统宽约5.5米。中门宽2.5米,高约2.4米,两侧小门各宽1米,高约1.81米。牌坊横梁中间夹有3块青灰色理石匾额,南北两面阴刻楷书。每一座石牌坊都详细记录了石坊主人的生平事迹。细读石坊上的文字可以得知,郝氏22岁时丈夫亡故,此后她为夫守节45年,直至去世。吴文还有两位兄弟早逝,他们的妻子也同样守节多年。吴氏家族世代节孝,因此郝氏等4人的名字和事迹也都刻写在贞节牌坊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白家风石坊”四根石柱上的对联,南面居中两柱联为“壸范庄严履冰式玉,国恩优渥表里旌门。”“壸范”即懿范、风范。壸,这里读作“坤”,含美好之意。履冰,即如履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式玉,如美玉般洁白无瑕。意为逝者生前美好品德令人称颂。“优渥”,丰足优厚。“旌门”,也称门“闾”。旧时朝廷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赐给匾额﹐挂于门廷之上﹐或树立牌坊﹐以示表彰。意为逝者的美德懿范受到朝廷的表彰,家门为此深感荣耀。
南面两根外柱联为:“风雷守护石常在,松柏萧森木亦真。”上联称颂逝者品德懿美,会得到神明佑护,万古流芳。“风雷”,指神明;下联赞扬逝者清清白白做人,恭恭敬敬孝顺的美好家风将像青松翠柏一样代代相传。
北面中间两柱联为“勒石纪芳型真如前代陶欧垂名不朽,建坊昭大节犹望少年巾帼着意来看。”该联意为在石头上刻字记录逝者的美好品德,让他们像古代的贞洁女子一样名垂青史,通过建立牌坊,让后人学习她们做人的坚贞气节。
北面两外柱联为:“守节自青年阅尽菊霜梅雪,请旌邀紫诰来看凤綍龙章。”“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在锦囊之中,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凤綍龙章”,指皇帝的仪仗,这里指逝者受到朝廷表彰荣耀无比。该上联意为逝者从青年时代起就寡居守节,历尽了千辛万苦;下联说逝者美好的品行受到朝廷表奖让整个家族蓬荜生辉。
这座“清白家风”石坊,既是对一代节孝女性的最高褒赏,也是对吴氏家族淳厚家风的高度评价。
中国从宋代推行理学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一方面编撰《内训》、《训女宝箴》、《古令列女传》等读物,向女性灌输这种伦理思想,另一方面采取立贞节牌坊、建烈女祠等方式,以“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赞誉,褒励那些“相夫教子”、“立节完孤”的女子,以教化民众。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贞节”的诠释已由过去对封建传统的否定变得更为理性。既要讴歌男女青年对爱情的忠贞,也要弘扬现代女性新的道德观。
贞节牌坊作为一段凝固的历史,已经成为文物部门保护的对象。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流传百年的凄美故事,也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杜志刚
来源:葫芦岛日报·周末(12月18日)
触手可及“微”观天下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