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镇岔道村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岔道村为三部分:东关、岔道古城、西关。村落呈长方形,沿沟谷东西延伸。岔道古城尚保存完好。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墙建在半山腰上。
整个城东西米、南北宽米,为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南城墙有烽火台两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城墙的南段、东西段较为完整,北城墙塌处较多。其四角现保留有夯实的城台,南墙中还有两处马面。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城中原建有关帝庙、城隍庙等庙宇,还有衙署、公馆、戏楼等。西城门外有练兵的校场。还有粮秣、武器弹药仓库。城的东北两侧山顶各筑一座堡垒。周围山峰筑有望敌情的烽火台。为加强防御,在西关外还建有土边城垣。清代以后,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明清两代都曾把岔道作为重要城堡加以整修、加固。城内铺面连片,商贾云集,客栈多家,宿、歇、行人众多,岔道城一片繁华兴隆景象。
城内有官井和3棵古槐,据说岔道建城时就有古槐,已有年历史,至今古槐依然繁茂。“岔道秋风”曾是延庆八景之一。年,岔道城被确定为延庆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起,在市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对南段城墙、东西城门及部分古迹进行了修复。
来到岔道村,人们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古城里的花岗岩石板路面,城隍庙、关帝庙、古驿站、客栈、四合院等文物古迹无一不在演绎着历史,它们构成了古香古色的岔道古城。
岔道村利用特色的农家饭、农家菜来吸引长城的游客到此观光。在这里,游客可以住进古秀古色的明清四合院或农家小院,品尝纯正的新疆烧烤、农家八八席,或亲自采摘无任何污染的田园青菜。还可以畅游残长城的古战场、八达岭夜长城,以及野生动物世界、康西草原等景观。
与一般“农家乐”相比,岔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嘉靖30年(公元年),这里已经形成了较大村落,当时已有上千户居民在这里居住,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后,清慈禧惶惶离京,路经八达岭时曾宿于岔道村。自古以来,作为八达岭长城的前哨,岔道村起着非常重要的防御作用,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经用“未有岔道危而八达岭无事,居庸不震惊者也”来形容岔道村重要的地理位置。
岔道村于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明城修缮工程。现在经过修缮之后,岔道村的城墙已经完全恢复了它古朴的原貌。站在岔道村,不仅可以看到岔道村的全貌,而且可以看到远处的长城。目前,东西城门、南城墙已修缮完成,城内城皇庙、关帝庙、戏台已完工并向游人开放。岔道村村委会主任李保利介绍说:“现在一进我们村,是看不到电线杆的。因为什么呢,咱们做了一个综合的管道沟,这里面包括咱们的照明线,还有通信线,还有闭路电视线,包括上下水,都在咱们高一米八、宽一米六的综合管道沟里。”
根据长远规划,岔道村将按照明清时期的格局,逐步恢复城中的古街道、古民居以及清真寺、衙署等古建筑,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城旅游景区。岔道村民俗旅游村已列入国际“青年旅舍”的分支机构,大力发展旅游,吸引游客来这里体验“农家乐”。
关于我们讲述故事(故事分享/项目展示/文章投稿),联系
农业学习(农业考察/农业培训/农业沙龙),联系
业务咨询(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农业众筹),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