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从封神三部曲浅析20年来中国电

首先声明该文章没有贬低《封神》的意思,也不存在故意抹黑,本人撰写此文章仅是借事论事,表达本人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担忧,同时根据本人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浅薄的研究,阐明本人对中国电影正确的发展观持有的看法,以期促进中国电影业深思以推动中国电影往更加正向的方向发展。

封神剧照

中国导演都有一个国际名导梦。-年上映的《魔戒三部曲》对中国电影产业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自该电影上映以来,这部被誉为世界电影工业集大成者的作品,在长达10年时间里都是中国导演膜拜的神作。年乌尔善导演声明要以《封神》为题材,耗资30亿打造一部中国版的《魔戒三部曲》,此宣传在当时已经是老调重弹了,因为当时国内影视圈流行着做中国的指环王、中国的吉卜力工作室、中国的皮克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也就是别人的最好,要做好先学好,个个对标,年张纪中版《西游记》也是对标指环王,早在乌尔善之前陈凯歌、冯小刚、张艺谋中国第五代名导均有过相关尝试,口号跟乌尔善导演如出一辙: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结果均沦为笑柄。

指环王海报

指环王剧照

指环王剧照

指环王剧照

年陈凯歌执导的《无极》,全新价值观:爱、勇气、自由

陈凯歌导演对《无极》抱有极大的期望,他希望这部电影作为突破性尝试,能够代替自己走向国际舞台,所以该电影服化道极其华丽、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大,甚至请来了日本著名演员真田广之,该电影投资达3.4亿,放在年也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大作,由于该电影运用了老一代的拍摄手法,又想打造魔幻巨制,刻意求新,将电影的主题改成了西方的爱、勇气和自由,偏离中国核心文化“仁、义、礼、智、信”,导致口碑一边倒的恶评,甚至有影评人评价陈凯歌“霸王别姬之后再无佳作”,因此还引起了臭名昭著的电影事件《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得陈凯歌导演火冒三丈。不过《无极》让中国导演看到了强行迎合西方审美对电影造成的反噬是极大的。

无极海报

无极剧照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年冯小刚执导的《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进军奥斯卡

如果说年的《无极》,陈导进军奥斯卡的目标还比较隐晦,那时隔一年上映的《夜宴》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冯小刚明确该片为进军国际市场,好像第五代导演到了中年都想换个风格,提高个人造诣,所以故事内核采用了西方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又名《王子复仇记》在西方基本家喻户晓,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要数当年被称为“迪士尼的印钞机”的《狮子王》,也是改编自该剧,冯小刚选择这个题材也是为了更好的迎合西方审美,让晦涩难懂的东方文化更加简单易懂,更好进入好莱坞市场,结果不中不洋、不温不火,不了了之。

夜宴海报

夜宴剧照

夜宴剧照

年张艺谋执导的《长城》,中国版《独立日》,意图通过该片成为国际名导

《长城》这部电影可谓是对张艺谋影响深远的电影,是张导下坡路的开始,据悉这部电影出品方找到张艺谋点名要其执导,张艺谋看了本子觉得西方文化太强,不适合自己国师的定位,本来是拒绝的,后来投资方告诉张导这个电影投资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会请国际巨星马特·达蒙加盟,将来会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张艺谋听到这样的手笔正是成就自己国际名导荣誉的绝好机会,就爽快答应了,结果电影上映票房平平,反响也平平,主演马特·蒙特由于《长城》高片酬推掉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后被朋友吐槽其放弃了奥斯卡影帝的机会出演了中国的一部大烂片,沦为业界笑柄。

长城海报

长城饕餮剧照

长城剧照

为什么中国文化西化,在国内和国外都会名誉扫地?

首先,物以稀为贵,东西方审美差异造成了互相欣赏对方的文化,好莱坞电影加入中国元素不仅仅是讨好中国观众,更是因为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有莫名的好奇心,好莱坞电影加入中国文化也能使电影的国际定位更加明显,更利于进军国际市场,与中国导演喜欢请好莱坞演员、特效、编剧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中国文化西化给国外观众的感觉也是不伦不类,似曾相识,最终大失所望,口碑票房双扑街。

张艺谋

其次,中国文化西化,并没有比较好的编剧兼具东西方文化精髓,改的时候容易避重就轻,改成四不像,最终东方西方的文化重点均未拿捏到恰到好处,得此失彼,哪怕是知名编剧最终也难免编排出失败的作品。

再次,中西方文化结合,沟通上存在极大理解偏差,在目前的电影工业下,不能传达并理解为实际想法,在制作上存在的分歧较大,看似一些国外演员或者编剧、特效,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在这种低效率的合作中往往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致使电影质量差强人意。

近10年过度商业化让电影创作迷失了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初心

除了近20年上面讲的刻意迎合西方审美使作品不伦不类在文化深度和广度上大打折扣外,另一个问题便是过度商业化进程让电影本身变得更加追究票房,而偏离创作的初心。

封神第一部海报

电影是创作,作为制片方首要考虑的是怎么传达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如何把作品做到精良,对得起观众的期待,让纯粹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至于赚钱不赚钱是发行和宣发的问题,从电影本身寻找买点,借势宣发即可,因为优秀的作品总不缺让观众买单的理由。

长安三万里

而如今的影视圈可以说鲜有纯粹的电影人,一切向钱看,做电影首先不反思怎么做好,而是如何让观众进影院,主要的思路就是全家欢、迎合孩子和女性、投资噱头、演员与服化道、特效噱头等,这些电影人把电影研究的透透的,什么文化传播、产业发展不重要,只要能赚钱忽悠观众进影院就是王道,所以会出现《消失的她》票房35亿、《长安三万里》15亿、《你好,李焕英》54.13亿、《满江红》45.44亿...这些电影从电影本身看都是平平之作,但是恰恰却有着高票房,难道是中国观众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当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烂片扎堆的时候,观众就不得不得从烂片里找精品,以满足自己的观影需求。

消失的她

说到底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创作者出了问题。让小孩带着父母进影院、女人带着男人进影院、以投资巨大赔的巨惨来绑架观众卖惨营销、特效多壮观、团队多强大、演员多吃苦博得观众同情,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如果中国电影是靠这些糊弄观众的手段赢得票房,而不是靠电影本身,我说这是欺骗观众、逃避文化传播的行业使命、引导错误的价值观误国误民过不过分?其实中国电影发展慢不是观众不支持,不是技术差,更不是环境差,是行业内从来不从电影创作本身出发思考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歪门邪道上。

满江红海报

就像乌尔善导演说的,《封神第一部》把妲己设定成正面形象是因为自己极度反感“红颜祸水”这个词,实际上是这样吗?中国文化自古就提醒中国人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醒世人不要安于享受,容易让人失去努力的根本,历史上霸王别姬、杨贵妃与李隆基、吕布与貂蝉、烽火戏诸侯...这种红颜祸水的例子枚不胜举,难道一句“我反感红颜祸水”这个词就可以把纯粹的中国文化从电影里剃的干干净净?这不就是西方的人权和普世观吗,说到本质还是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亦或希望讨好女性能对票房造成积极影响。

乌尔善

另外考虑到,电影跨度太久观众审美变了,开始缺啥说啥,编出各种理由诸如尊重文化和考古参考花纹、调查寺庙参考四大天王雕像、国民神话、忠于原著此类欺骗观众的话违心宣发,当然观众不懂啥行业发展、东西方文化差异,只要好看就容易买单,但凡有些阅片量的观众看到该片随处可见西方电影的影子,跟当年的《无极》《夜宴》《长城》属于一路货色,只是《封神三部曲》参考了中国文化的美术设计,算是还原度比较高的,又做了炫酷的特效包装,但是这样的重外轻里跟《夜宴》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乌尔善与詹姆斯·沙姆斯

用心去创作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好电影票房自然就高了

记得当年皮克斯《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部部票房惊人,有人问皮克斯的负责人有什么秘密武器能保证每部电影都卖座?这个人很轻松的回答道“我们只是在做一件自己觉得很酷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

怪物公司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讲:“创作者回归本心专注创作,做出发自内心的觉得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但是,这却是中国电影目前最欠缺的。

最后,近20年的文化西化,过度追究商业化,使得中国文化变得不在纯粹,创作也不在单纯,票房很高等代表中国的优秀作品却凤毛麟角,这种畸形发展正在毁掉我们的文化产业,我们拥有年的灿烂文明,文化上我们不需要学习任何人,我们就是最好的,守着这么大一座文化宝藏,世人侧目,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信条:我们不需要做高仿的别人,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不是某个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yt/13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