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中间各个朝代断断续续修建,明朝时才形成一体。长城,是中国古代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峰峦起伏群山之巅,气势磅礴,浩浩荡荡,被喻为“云中苍龙”。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与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忒弥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埃及的金字塔并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纪伟人毛主席曾挥毫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气贯长虹的诗句。人民大会堂会客厅墙上悬挂的巨幅“长城图”,就取材于八达岭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我们经常目睹到国家领导人在巨幅“长城图”下,与来华访问的外国总统和国际友人会晤的场面。长城宛如一列豪华的“大中华号”动车从北京出发,沿着“一带一路”路线图,穿越千山万水,驰骋地球的东南西北,连接五洲四海。
登临长城,游览长城是我久违的愿望。我站了一辈子三尺讲台,在给学生讲《长城》这一课时,曾经发出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可是,令人汗颜的是,我站了一辈子三尺讲台竟然还没有登上长城呢!
年6月21日,我如愿似偿终于登上长城,游览长城,鸟瞰长城的全貌。
我们驱车北京从西直门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八达岭脚下。举目眺望这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心情异样激动。百闻不如一见,登上长城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浮想联翩,亲切感,自豪感,神秘感,相互交织,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氛围之中。
登上长城与没有亲临长城的感觉截然不同,恨不得插上双翅,翱翔在长城的上空,一睹为快。我们从八达岭的居庸关入口登长城,那天天气晴朗,在路上气温闷热,可登上长城顿感凉飕飕的,特别舒服。只见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长城上空回荡。
随着山势的陡峭长城由平坦趋向陡坡。平坦的一段脚下的方砖是平整的,越是越陡峭脚下的方砖被踏成凹槽,可能是脚受力和雨水冲刷的缘故吧!目睹长城,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飘摇,风霜雨雪的侵蚀,岿然不动屹立在群山之巅。
在那远古的时代,没有水泥,没有钢筋,没有混领土,更没有任何防水设施,长城依然浑然一体完好无缺保存下来,令人惊叹不已。纵观长城,我欲想用“长、高大、坚固”五个字来概括长城的特点。
城墙中间大概有四五米宽,城墙外沿有一米多高的堞墙,墙体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击口,供了瞭望和射击之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那是烽火台,发生情况可以燃烧干狼粪传递信息,也是屯兵和储备粮食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调兵遣将,增援兵力。古人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白昼点燃的烟叫烽,夜晚点燃的烟叫燧。
明代,对发生敌情有严格的规定,燃一烟鸣一炮,暗示进犯的敌人达百余人,燃两烟鸣两炮,暗示进犯的敌人达五百余人,燃三烟鸣三炮,暗示进犯的敌人达千余人,燃四烟鸣四炮,暗示进犯的敌人达五千余人,燃五烟鸣五炮,暗示进犯的敌人达万人以上,就是通过这种的方法把边关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宫内。
随着长城的起伏每段长城都有凸起的拦水线,下雨时雨水朝着落水石笕流去,正好落在长城脚下的石盘里,不让水土流失,保持墙体的坚固。凸起的拦水线作用非常大,下大雨时,雨水分段排出,不至于“水漫金山寺”冲塌墙体,排水设施科学实用。为了分流上长城的游客和下长城的人流,在长城每座方形的城台的下面有暗道出口,走累了人的可以下暗道走下山的专用通道,下面的游人也可以由此登上长城。
初夏的八达岭,峰峦起伏,树木葱茏,枝叶婆娑,气温怡人,不时吹来阵阵凉风,让游人感到惬意。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孩提时就听大人们讲过叫“孟姜女送寒衣”,今天站在长城上,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神奇。孟姜女哭长城,据说就发生在八达岭的长城附近,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强征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思夫心切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病死的噩耗。她痛哭得昏天黑地,泪水成流,终于感天动地,这段长城开始坍塌,露出范喜良的尸骸,悲恸绝望之中的孟姜女投海自尽。这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顿时,我的耳际骤然响起“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别家丈夫团团圆,孟姜女丈夫造长城。二月里来暖洋洋,双双燕子到南阳,新窝做得端端正,对对成双在华梁。三月里来正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家家坟头飘白纸,孟姜女坟上冷清清”悲惨、凄凉、低沉的旋律。修筑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
从春秋战国至明朝,在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像范喜良那样悲惨的遭遇。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血泪控诉,也是褒扬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精神。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难道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姑且把他当作民间的传说吧!不过在城东确实有孟姜女庙,相传就是当年孟姜女送寒衣,万里寻夫的地方。
伫立在长城上,极目远眺,我触景生情不禁大声朗诵清朝名相张英的“千里之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瞬间,顿感胸襟开阔,茅塞顿开,豁达的胸怀油然而生,人与人的恩恩怨怨仿佛不翼而飞,迎来的是春风化雨和谐的局面。
我们终于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在小憩时,一旅游团的导游小姐,举起喇叭在娓娓动听介绍八达岭的历史典故呢!关于“八达岭”的名字由来在河北一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呢!
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至此,看到关山险峻,峰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在八达岭穿越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
元朝时,有一位皇帝每年春夏要从京城的金銮殿到此游玩,八达岭是必经之路,皇帝即赐此名,这一说法似乎合乎情理。还有另一种版本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
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对于八达岭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究起来非常有趣,可见长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极其厚重。
八达岭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通八达,是扼守疆土的要塞,不仅守护着明皇陵,而且是京师的西北大门。在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当年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慈禧太后西逃……八达岭都是必经之路。
在八达岭的东门还有一块巨石,叫“望京石”。话说,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陕西西安的途中必须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巨石上回首恋恋不舍环视京城,所以这块石头叫“望京石”呢!
接着导游小姐又滔滔不绝讲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在长城一带一直流传“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的民谣。话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穿不暖,活重累死的人那是司空见惯。
于是,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边说“这些人都未到死的寿庚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呢?城隍说“他们阳寿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执一词,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相持之下就去禀报凌霄宝殿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一时不好断定谁是谁非,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遣太白金星下到凡界深入调查研究。太白金星变化成一老叟,来到长城上明察暗访,确是死的人不计其数,冬去春来,四季轮番,上工的人数与日俱增。死人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一日三餐吃不饱,二是活太重没有歇息时间,三是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与此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太白金星回天庭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成千上万劳役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遣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
老君爷趁夜间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简直是神奇的宝贝呀!那十口金锅煮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愁吃不饱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尖锐无比,无所不能,不管多大多坚硬的大石块用金镢一划,一块块棱形的大石条随手而出,工匠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为了给民工们治病,药王爷趁黎明前在长城内外悄悄撒下了许多药草的种子,不久满山偏野长出许多药草,什么柴胡、三七、当归、杜仲、黄芪……民工有了疾病,一付汤剂就见效。有了这几样神奇的宝贝,工效意想不到的提升,大大地缩短了工期,不久便把长城修好了。
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脚下埋着,只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着。可是长城脚下药草随处可见,遍地皆是,唾手可得。那么,阎王爷和城隍爷究竟孰是孰非呢?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而告终,理由是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就不应该把魂拘去注销户口。所以,后人就给为民住持公道的城隍修了一座城隍庙,给玉皇大帝修了一座玉皇庙,给老君修了一座老君庙,也给药王修了一座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
游客们听了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玄乎的故事,男女老幼的脸庞上泛起丝丝微笑。我也不禁暗暗窃笑,那是后人杜撰而已吧,天上哪有神仙下凡之事呢?传说毕竟是传说,是真是假谁也道不清,不过给万里长城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似信非信,觉得长城神秘莫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为人知的神密故事。
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多少骚人墨客登上长城吟诗作赋,留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多少外国政要和友好使者,不远万里来到长城脚下,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饱览长城的雄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他们自己的国度里广泛传播中华好声音。
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伫立长城上,踏着脚下层层叠叠的方砖,触摸墙上的大条石,自然而然想起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仿佛看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仿佛看到衣襟褴褛的修筑长城的劳苦民工凄惨的生活,仿佛听到《孟姜女哭长城》悲惨凄凉的哭声……
这堆砌在长城墙上数不清的大条石,一块可能几千斤重,在那远古时代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天上没有飞机,地下没有公路,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汽车,更没有推土机,仅靠无数劳动者肩膀和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谈何容易,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
遥望脚下的长龙,凝注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聪明智慧才凝结成延绵万里,纵横高山峻岭坚固而高大的长城。这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举世无双的工程呀!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征着炎黄子孙聪明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物资文化遗产。
唐诗人汪遵曾写下“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我虽然走下长城,但是心情依然兴奋,不知不觉来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签名处,拍照留影,由书法家签名的“好汉证书”,让岁月永远记住这一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北京不游长城是人生的最大遗憾!
长城是一座无字之碑,镌刻着数以万计的劳役苦工的名字,岁月的沧桑始终没有抹去他们的功名。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是中华民族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呀!
图/文:张振中
往期精彩:
《三杯通文路》『张振中』
(尊重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