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型来自战国时期的《左传》。讲述齐国将领杞梁战死,老婆在城外迎接棺椁失声痛哭,这么一个凄凉而悲伤的历史事件。
后人以此为基础,不断“添油加醋”,大刀阔斧进行修改,不但把秦始皇拉下水,还重新设定了背景桥段,生生创作出一段集魔幻、爱情、诡异为一体的悲剧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时间长,传播区域广泛,可谓家喻户晓,但在各个地区产生了变形,衍生出无数个版本。小编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多年,采集了不下50个版本的《孟姜女哭长城》。
趁着《大秦赋》热潮未去,小编不才,将不同版本的《孟姜女哭长城》融合在一起,完整呈现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更好了解这个民间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闲话少说,咱们言归正传。
话说两千多年前,某地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孟,一家姓姜。
两家人彼此为邻居,有着通家之好,可过了不惑之年,膝下都还没有儿女。
这一年,不知从来飞来一只大鸟,衔了一颗葫芦种,落在两户人家的院墙下。没多久就生根发芽,葫芦藤顺墙爬上来,一半在孟家,一半在姜家。
两家人觉得稀奇,就商量着一起精心照护,等瓜成熟了,一家一半,大家都尝尝鲜。
一转眼,葫芦瓜长熟了,足有十几斤重,遍体金黄。从中裂开一道缝,蹦出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婴。
两家人喜笑颜开,视这个女婴为两家共同的孩子,以双方的姓氏起名,孟姜女。
一转眼十多年以后,孟姜女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两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琢磨着给他找一个如意郎君。
此时,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自以为秦朝江山千秋万代,可术士占卜,得出了五个字“亡秦者胡也”。
想来想去,秦始皇决定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北方胡人的进攻。于是强行征集天下八十万民夫,修建长城。其中就有一名书生,名叫范喜良。
范喜良是个读书人,提前知道这个消息,于是逃离家里,一路东躲西藏,阴差阳错来到了孟姜女家,躲在后院树丛里。
天气炎热,孟姜女累出一身汗,宽衣解带进湖洗澡。可刚跳进湖里,就发现了鬼鬼祟祟的范喜良。当即羞得满脸通红,连忙用手遮挡要害,大声斥责道:
“哪里来的登徒子,竟然如此放肆!”
范喜良知道闯了大祸,连忙闭上眼睛,调转身体赔不是,即便被打死,也是毫无怨言。
孟姜女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仔细打量范喜良,觉得此人文质彬彬,相貌堂堂,不像偷鸡摸狗之徒,怒气顿时消了几分。
孟姜女穿上衣服,将这件事说给了父母,两家父母在问清缘由之后,决定将孟姜女嫁给范喜良,热热闹闹地为他们办理了婚事。
小两口甜甜蜜蜜的日子没过几天,范喜良还是被人撞见,而后五花大绑送到长城工地,服劳役三年。
孟姜女含着眼泪帮范喜良收拾好衣服,送他上路,从此早也盼晚也盼,等了大半年,也没等到范喜良的任何家书。
终于,孟姜女坐不住了,收拾了几件过冬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大包,踏上了寻夫送衣的道路。
孟姜女这一路风雨兼程,等她到了长城脚下,已然到了冬月。她看到长城巍峨高大,蜿蜒看不到尽头,更看到衣衫褴褛的民工骨瘦如柴,遍体鳞伤在寒风挣扎颤抖。
孟姜女四处打听范喜良的下落,问了一大圈,终于有个老民工,说他认识范喜良,然而却告诉她一个噩耗。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尸骨埋在长城榆林段脚下。
孟姜女听闻噩耗,又如五雷轰顶,撕肝裂肺放声大哭,只听“轰隆”一声,长城榆林段突然倒塌了四十多里,露出皑皑白骨。
周围的人惊呆了,只见孟姜女爬在骨堆上,一边哭一边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咬破自己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骨骸上。
“是我夫,血入骨;非我夫,血流骨。”
孟姜女把十个手指都咬破了,终于有一滴血渗入一具骨骸上。
孟姜女深信这就是范喜良的骨骸,放声大哭。收拾骨骸放在包袱里,启程回家。
这段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虽然没过多久就被重新修建,可历史上屡修屡垮。一直到几百年后,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孟姜女祠,方才稳固下来。
再说孟姜女的结局。
有人说秦始皇觊觎孟姜女的美色,要霸占她。孟姜女知道斗不过秦始皇,便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秦始皇为范喜良披麻戴孝;二是为范喜良准备上好棺椁;三是修建一座高台为其招魂祭拜。
秦始皇色胆包天,统统答应。可谁知高楼修建好了,孟姜女站在台顶将秦始皇痛骂一番,转身就跳下高台,摔得粉身碎骨。气得秦始皇哇哇乱叫,没过几天也一命呜呼。
还有一个说法,说孟姜女还没回到家乡,就因忧劳成疾,带着满腹哀怨离开了人世。临死的时候,双手还紧紧地抱着范喜良的骨骸。没人知道她到底埋着哪里,但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却流传下来,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