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明辽东镇长城义州卫段
(今义县城):共有边台一百零五座,瞭守官军五百二十五名。腹里接火台三十座,瞭守官军一百八十二名。所辖城堡七座:大定堡(今义县西南大定堡),下属墩台十七座,驻守官军三百五十一名;大安堡(今义县西南),下属墩台十六座,驻守官军三百五十八名;大康堡(今义县西大康堡),下属墩台十二座,驻守官军三百六十四名,大平堡(今义县西北),下属墩台十八座,驻守官军三百六十三名;大宁堡(今义县西北),下属墩台十一座,驻守官军三百五十三名;大靖堡(今义县北的北砖城子),下属墩台十三座,驻守官军五百二十二名;大清堡(今义县东北清河城子),下属墩台十八座,驻守官军五百一十九名。义州卫管辖由义州迤西大定堡西接广宁中、左屯卫所辖大茂堡界起,至广宁卫所辖镇夷堡界止,共二万七千六百九十九丈五尺,合一百八十四里半的长城线。
长城是世界瞩目的建筑奇迹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义县境内长城是明代辽东长城最重要的防御体系,整体建筑体现了“依山险就河势为固”的特点。其建造于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分布在6个乡(镇)、35个行政村、37个自然屯,全长76公里,现存长城墙体77段,单体座(敌台76座、烽火台36座),堡城6座,相关遗存14处。
义县重视境内长城的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县文物管理局为牵头单位的“明长城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定期进行巡视督查与维护;积极组织开展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展示及知识普及工作。
今年六月以来,义县文物管理局以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颁发十周年为契机,就长城保护、展示和宣传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与计划,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予以实施。
7月下旬,针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县明长城南树林子段野生植物丛生,对长城造成侵害和不利于展示的状况,义县文物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不惧山高坡陡、天气炎热,利用20余天时间对妨碍长城保护与展示的野生植物进行了彻底清理。
遵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在长城沿线组织开展“长城公开课”等宣传活动的通知》的指示精神,义县文物管理局高度重视、积极谋划,认真贯彻落实。9月20日,在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颁发十周年纪念日当天,义县文物管理局组织安排由副局长李亚男带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县电视台记者等参与的“讲师团”,来到明长城沿线的留龙沟镇中学,通过课堂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与该校部分师生开展了一次以“知我家乡、爱我长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师生上了一堂新颖的“长城公开课”。
课堂上,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李亚男与文物保护处处长刘剑分别就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义县明长城基本概况等为师生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在文物工人员生动的讲解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他们的眸子里闪烁着求知的目光、内心中充满了登上家乡长城的渴望……
课堂教学后,学生们在文物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踏着崎岖的山路,迈过牵绊的荆棘,登上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岭长城”。
山巅一条由毛石干垒和自然山险构成的长城墙体蜿蜒起伏、连绵不断。针对学生们的疑惑,文物工作人员解读了长城并非单单是印象中诸如八达岭、山海关等地由青砖垒砌的样子,还有许多由土墙、石墙或自然天险构成的长城。象石家岭长城等籍籍无名的长城也是值得大家自豪的宝贵遗产。文物工作人员在现场还告知同学们,家乡的长城因为历史久远、自然因素、人为破坏等原因,正存在着逐渐消失的危险;鼓励同学们在了解家乡长城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保护长城的小卫士。
听了文物工作人员的介绍,孩子们的心境豁然开朗,他们纷纷表达了因家乡遗存有明长城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保护长城的决心,并在“知我家乡、爱我长城”的横幅下合影留念。富喆同学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表示:我就住在附近的村庄,以前却从不知道我们义县、我们留龙沟还有长城。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不但对家乡长城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还站在了家乡的长城之上,这令我感到非常自豪,以后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宣传家乡的长城、保护家乡的长城!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讲解与实地踏查相结合的“长城公开课”;是普及长城知识、加强青少年保护长城意识的宣传教育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活动以义县明长城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知我家乡、爱我长城”的种子……
义县文物管理局王跃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