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是第10个草原文化遗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我们对近10年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盘点。
年以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重大项目申报取得突破。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完成中蒙两国长调联合田野调查,建立了中蒙两国联合保护协作机制。
◎五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8个,自治区级项目个,盟市级项目多个,旗县级项目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4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名,盟市级传承人名,旗县级传承人名。
◎启动了“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对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10大类、70个重点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极大地推动了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并编辑出版了《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服饰典型样式》等系列成果性著作。
◎设立6个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保护传承基地;设立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设立自治区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7个(其中10个为国家级)。
◎完成全区第一次非遗普查。通过普查,形成文字.8万字、图片张、音像小时和影像小时资料;共发现传承人人,收集条线索,深入调查项,登记实物件,收集珍藏件。使非遗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非遗保护进入法制轨道。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已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
◎实施了“千校万户”计划。在上百所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走进校园。实施了“双百工程”,对极度濒危的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生产性保护成为非遗保护有效方式。有90多个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得到有效传承,古老技艺进入了现代生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草原文化及非遗宣传活动,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展演、讲座、大赛多场,同时赴马耳他、毛里求斯、蒙古国和澳门等国家、地区开展非遗讲座、展览等宣传活动,极大提升了我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达斡尔族女艺术家苏梅在表演剪纸艺术。
马头琴传承进校园。
年,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调查组在额济纳旗调研。
※链接※
依法保护珍贵的草原文化遗产
年,自治区决定每年9月6日,为内蒙古的“草原文化遗产日”;同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年修订)。这些重大举措,使内蒙古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法制管理、稳步发展的轨道。
据年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现已查明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总数达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旗县级重点文保单位余处。此外,全区还拥有公里的历代长城。
位于包头市境内的赵长城遗址。
我区编制总体规划保护公里长城遗址
9月1日,针对我区长城保护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区近期将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以此加强全区长城保护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长城里程最长、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省区。据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介绍,全国现有历代长城.8公里,其中我区境内有战国、秦、汉、北魏、宋、金、西夏、明历代长城遗址达公里,总长度位居全国第一位。
我区十分重视对长城的保护工作。针对我区境内长城点多、线长、面广,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自治区文物局在各盟市的长城沿线,积极推广“马背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文物保护队的先进经验,建立了长城保护员、保护站管理制度,落实了长城保护经费,确保基层长城保护员能长期在第一线发挥作用。
王大方说,近日,内蒙古文化厅将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编写、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方案》。要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在“十三五”文物保护规划中,重点确定一批战国、秦、汉、北魏、宋、金、西夏、明长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国家长城保护重点资金,保障实施内蒙古境内长城重点地段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为确保长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我区将从自治区、盟市、旗县3个层面,按长城保护日常管理、野外巡护、日常管理、维护等,分级明确全区长城保护经费,保障各项经费落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刘春王大方蒋希武
编辑: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