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一讲特斯拉乃至整个电动车的增长逻辑,以及我们大A上这些股票到底是靠什么赚钱,它们未来能赚多少钱。
首先,为什么特斯拉这么厉害?
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特斯拉是在同样的品质的情况下,制造成本最低的电动车企。我们如果要买一辆便宜的电动车,可能会去选比亚迪、五菱神车,特斯拉肯定不是最便宜的。但是,在同样配置的情况下,选择特斯拉是最便宜的。
举个例子,你要吃两个馒头,特斯拉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卖两个馒头给你,但是有些车厂它只卖一个馒头给你,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减配后卖给你,你实际上买的是一个馒头。如果只卖一个馒头的价格,那这些厂或者品牌当然有更低的价格。但是,如果你要求的是两个馒头,在这个足量的并且是货真价实的两个馒头的情况下,特斯拉是所有汽车厂商里面成本最低的一家。也就是说,特斯拉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不断提升的性价比,这是特斯拉的增长动力。
我们先把这个前提给它明确下来。特斯拉为什么这么厉害?它厉害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成本最低的车企。那好,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看,未来特斯拉怎么扩大年销量呢?
马斯克现在规划的目标是到二零三零年,特斯拉要做到年销量两千万辆,差不多是现在销量的二十倍。在八年的时间里增长二十倍,平均下来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是50%,这是很高的标准。
那么马斯克能做到吗?我认为他一定能够做到。因为特斯拉的车子会越来越便宜,未来特斯拉的车子会降到十万级,甚至五万级的价格。在车价降到十万和五万的前提下,特斯拉的利润可能还会创新高。这是大家不敢想象的可怕之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特斯拉的如此低成本是怎么实现呢?我们国家的电动车跟特斯拉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其实,我们国家的电动车跟特斯拉的电动车的区别最大的一点在于,我们电动车的零件在过去的五年里基本上没有怎么减少过。例如五年前要一万个配件配一辆国产电动车,到现在还是一万个。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的成本降不下来的原因。而特斯拉电动车的配件,例如去年是一万个,今年就会缩减到八千个左右,这是特斯拉的优势。也就是说,它的配件在一直减少,用的材料少了,当然成本就低了。
我们按这个思路去看,就建立了一个最基础的认知,就是特斯拉通过不断的集成,减少配件的成本。这点就和苹果一样,苹果的配件也是每年都在减少的。这就美国公司一个特别强的地方。
有些人以为减少配件会降低性能,但其实是搞错了,减少配件但并不减配,反而是增配。
举一个例子,苹果去年的Mac跟今年的Mac有什么区别?去年的Mac有独立显卡,今年的Mac没有了,把显卡集成到了Cpu上,但是,集成带来的效果是今年的M1Pro在价格基本上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性能比起去年的M1强了三倍,而M1Max更是比M1强了六倍。这是美国公司在科技领域一个特别强大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电动车公司,除了苹果之外可以去跟特斯拉竞争的原因。因为在科技层面,其他公司根本就做不了这一点。这也是在电动车领域我们基本上认为特斯拉是世界第一的原因。
特斯拉强就强在它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有自己的热控,还有自己的电池管理。它的电池管理可以做到我的续航里程能达到你的十倍,但是我实际上用的电池只是你的七到八倍(这里说的是虚数)。也就是说,特斯拉做到在同样的续航里程下,只用比其他车企更少的电池;做到同样的智能化可以用到比其它车企更少的芯片;做到同样的驾驶体验的同时,用的成本更低;在车壳更安全的情况下,造车壳的价格比其它车企更便宜。特斯拉的车壳可以做到大家都处理撞车,但它的车壳经过专门的优化,使得它修车壳的价钱要比任何一家公司从成本上来说都要低。这是特斯拉的一个全面的优化,是非常的惊人的。
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一点就行了,特斯拉会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车企。与此同时,跟着特斯拉一起进化的这些企业会变得无比的巨大,但与之相反的,没有搭上特斯拉这艘船的企业,或者跟特斯拉成为竞争对手,并且处于明显劣势的企业,它们会在这个行业里快速地被淘汰。
这种淘汰会快到什么程度?竞争对手做出一台跟特斯拉同样质量的车,需要二十万的成本,而特斯拉只需要十万,也就是说,你的成本价比人家的销售价都高,你根本就没有办法跟他竞争。
那么,第三点,这对于我们中国的这些企业来说,有些什么帮助?我们看到的特斯拉是一个正在不断进化的怪物。它不断的进步,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变得越来越厉害,并且基本上没有企业可以跟它竞争。那么在特斯拉这么厉害的情况下,谁能够进入到特斯拉的供应链,本质上就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去跟特斯拉一起进化,这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机会。而这,曾经发生在过去十年的苹果产业链的中国公司上。
很多人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生意,所以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接到特斯拉的订单会对一个企业产生质的变化。我举一个例子,一个电池企业,如果能够接到特斯拉的订单,它能够干一件什么事?因为它有供应特斯拉的锂电池项目,首先它能够去跟银行借款。宁德和比亚迪的电池完全不够特斯拉用的,所以特斯拉还要继续的去扩产,让新的企业进入产业链。拿到订单的公司可以借到钱,那么自身就能扩产。
这里有一个特别简单的逻辑,企业不可能靠自己的钱去扩产,企业一定是拿着银行的钱去扩产的。特别是建一个电池厂是挺贵的,建一个二十吉瓦的电池厂基本上投资要达到百亿级别。所以,基本情况是,厂商需要借钱才可以扩产。
因此,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这是麻雀变凤凰时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可能会快速的把自己的产能扩到现在规模的几十倍。
那么,特斯拉的产业链有多强的爆发力呢?我们拿苹果产业链举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苹果产业链的公司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涨幅最小的一个公司本来是翻了二十多倍,后来因为爆雷只剩下四倍。那我们抛掉爆雷的之外,近十年时间,最少的一个大概是涨了四十五倍,最多的那个应该是涨了一百二十多倍。
大家都是在一棵大树底下好乘凉。
当然,正是因为有了那一只爆雷后涨幅缩为四倍的公司,也让大家警醒到,苹果对待供应链比较强势的态度,尤其是中国区域的供应商,未来苹果可能随时会削减他们的份额。而当供应商面临重新寻找新客户,股价增长自然就会不好。因此,有些公司近年一直在有意识地去苹果化,发力新产品、新业务,寻找新客户,比如蓝思科技。而其股价,相比最高点,已经腰斩。
我们再举一个比亚迪的例子,比亚迪虽然卖的车比较多,但是比亚迪用的电池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多。因为比亚迪的车大部分都是混动,所以,一台比亚迪汽车用的刀片电池,基本上只有五分之一的特斯拉用的电池量。
包括芯片,也是同样的逻辑。所以,大家要投资特斯拉产业链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你投到并且上车了,每年50%的增速,十年之后就是二十倍,这是一个超快的速度;如果你投不到,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被拉下甚至被毁灭掉。
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就是任何一家特别强的企业,它对行业是具有毁灭性的。任何一个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它对别的公司是毁灭性的。所以,对于国产新能源车这一块儿,大家还是要有一定的谨慎。
特斯拉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但是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或者由于种种新闻事件,对于特斯拉有一些不太好的印象。
特斯拉的产业链里,我们短期能够看到的是特斯拉能够带起来,能有飞速增长的,主要就是一个芯片、一个电池。有些企业已经在谈了,到时候它会导入特斯拉,然后会有个十年二十倍的增长,大概就这么一个逻辑。这是短期。
那么短期之后的机会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机会的下一个机会在哪里?有这么一个机会,大概再过两年的时间,特斯拉的机器人可能就要出来了。
机器人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波士顿动力做了大概二十年的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然后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它把代码给开源了。在开源之后就导致有一大批的公司同时来做机器人,特斯拉也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个机会会把什么板块给带起来呢?答案是果链。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苹果产业链有一个特别大的错误认知,就是认为苹果产业链只是一个单纯的代工厂,但是其实不是的。苹果产业链是一个真正的高端制造业,它可以从手机开始做起,做完手机了之后,它还可以去做电动车,去做机器人,去做AI,去做元宇宙。包括罗永浩最近的创业也是做机器人。
所以,我们如果一直盯着特斯拉这条线去挖掘的话,我们可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先看芯片和电池,再更长期一点,我们可以去看苹果产业链,去看机器人,未来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高端制造,比如特斯拉也会出手机,去完善自己的智能驾驶。但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逻辑。
大家在投资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姿态。很多人来到股市里,他希望投资一些东西是这个也能做、那个也能做,各领域似乎都有机会,但是实际上投资这件事情基本上要集中在我们国家的优势领域里。
我们要知道,我们国家的优势其实主要还是在制造业,而不是在科技研发。我们的科技研发并没有那么强,所以投资的主线如果以稳定为主,应该是投资制造业,投资硬科技,而不是去投资一些研发、设计一类的公司。因为这一类确实我们跟国外高科技企业还有个几十年的差距。我们不要过度自信,不要过度膨胀,不要被一些爽文洗脑。错误的认知在投资里是要命的。
我们还要认识到一点,锂电池也只是一个暂时的概念。大家并不能认为锂电池可以拿一辈子,或者说锂电池是一个价值投资。锂电池其实是一个投机。全世界的锂矿最迟在年就会用完,而锂电池的实际产能不会撑到那个时候。所以,这反映到资本市场里会更早,锂电池绝对不是汽车以及我们未来能源的一个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你这两年你可以做锂电池的投资,但是再过两年,如果你是想真的去做价值投资的话,你应该更多把自己的时间放到钠离子电池或氢能源电池上。
新能源是一个遥远到没边的事情。类似话题已经谈得太久了,各企业都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前进,谁都不知道最后哪一种电池能走出来。
还有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我们需要规避下。
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新闻说,宁德时代、比亚迪拒绝给特斯拉建专门的生产线。
我们要搞明白一个逻辑,我们中国的企业给特斯拉供电池,其实不是在于我们的电池技术有多先进。很大一部分特斯拉的电池的产业链在中国,原因在于他们也想在德国做电池工厂,在想自己做电池工厂,但是特斯拉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是除了在中国之外,任何国家环保审核都批不过。
因为电池是一个重污染产业,去别的地方是批不下来的,只有在中国才批得下来。电池厂基本上搞不定美国的环评,这是宁德时代不愿意为特斯拉去美国建厂的原因之一。比如比亚迪在美国有汽车厂,但就没有电池厂。环保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搞定。
在德国,特斯拉搞了很久最后搞不定,包括连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环保标准,都不太过得了。这是电池的一个比较比较尴尬的情况,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但这也是现实。
我们最后说一下特斯拉是如何选择供应商的。对于特斯拉而言,跟自己是不是竞争对手其实没有关系,因为特斯拉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企业是它的竞争对手。如果要说一个的话,特斯拉眼里的竞争对手估计就只有苹果,别的公司并没有资格当它的竞争对手。
所以,特斯拉选供应链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有稳定并且大量的生产能力就够了。
特斯拉也不是狂,它已经是实质上的世界第一了。反而是我们的有些想法有点太狂了,其实我们的国内企业也不狂,只是我们的舆论环境有时候很不好,点到为止。
其实,我们所有的国内电动车企业其实并没有把特斯拉当成竞争对手,因为压根就竞争不过。主要是我们的股民太狂了,总以为谁谁谁可以跟特斯拉去竞争,然后以这个方式去选股票,但是其实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觉得自己能跟特斯拉竞争,所以以错误路基选出来的票往往都是错的。
包括现在很热的比亚迪。很多人以为比亚迪跟特斯拉是竞争关系,其实比亚迪根本就没有想过去跟特斯拉竞争。比亚迪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长城汽车,这两家才是掐得最死的。
比亚迪只跟长城是竞争对手,比亚迪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跟特斯拉竞争,竞争不过,不用竞争。
国内最大的车企,光汽车这一块估值最高的企业叫做长城。长城是绝对的国内汽车的标杆,但是我们不去讨论汽车,因为汽车整车最后竞争下来谁输谁赢很难说。
比亚迪更多的是一个制造企业,它的半导体和电池那一块是非常强的。比亚迪最值钱的是电池,它的电池值六千亿,汽车业务只值两千亿左右,别的东西没有那么的值钱,市场也没有给它那么高估值。
大家讨论比亚迪的时候,很多时候喜欢讨论比亚迪的汽车,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比亚迪的汽车并没有那么值钱,比亚迪值钱的只有电池。
很多人天天用脑袋里面想象的世界去想问题,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基础的理解。
好了,大概就是如此。我们概括了特斯拉乃至电动车领域的增长逻辑。总而言之,特斯拉和苹果,未来将会有很多交集,长远来看,这将会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