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防御工事保护与修复方法探讨—以河北徐流口长城为例
徐凌玉李严杨慧
摘要:为了科学有效减缓明长城遗产的破坏速度,探讨其保护与修复技术,选取河北唐山徐流口地区长城为例,对其整体性保护理念以及具体修复方法进行实际探讨。对具体地段长城防御工事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区域分析、建筑测绘以及详细的保护评估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最终的保护修复策略的制定与修复方法的探讨。希望以此为今后的长城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关键词:明长城防御工事;徐流口地区长城;残损分析;保护评估;保护修复
研究背景—明长城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与修复现状
1.1明长城防御体系保存与保护现状
明长城是在特定军事管理制度下,具有高度整体性、系统性及层次性的严密而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典型代表,其“九边重镇”分区联防,各守一方,由长城本体(墙体)、关隘、城堡、驿站、烽堠等军事聚落和防御工事共同构成整体性的防御体系。一直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认识存在严重局限,保护意识与保护办法的缺乏造成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严重损毁和破坏。
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长期以来受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修路、采矿、城市扩张、旅游开发等经济建设,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长城遗迹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测绘局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明长城全长.6km的人工墙体中,只有8.2%保存状况尚好,而74.1%保存较差或仅余基底部分。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亦存在坍塌、倾覆之虞。除长城本体之外,属于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聚落及防御工事,由于长期缺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