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这里称为第二个长城下的公社,有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是很多建筑的学生都听过,但是没有去了解过的地方。我当时发了朋友圈照片,甚至很多建筑从业者问我这是在哪儿,我说了他们就恍然大悟,原来是那儿。

而这次也是一群文艺爱好者呼朋引伴叫着去的,如果不是自驾,天又热,的确挺麻烦,不过公交加共享单车也能解决出行问题。

关于这里的标签很多,比如有人把这里称为第二个“长城下的公社”,有人称这里是建筑的坟墓。

长城下的公社,图片来自网络

“长城下的公社”,是十几年的一个建筑项目,在北京郊区聚集了十几位著名的先锋建筑各自建造了一栋小房子。百度百科说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

《志明与春娇》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这12位建筑师也包括了这次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也参加了的张永和,以及获得过普利茨克奖的隈研吾。很多电影在“长城下的公社”取过景,包括《志明与春娇》,就取景过隈研吾的竹屋。

而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是邀请了24位国际上著名的建筑师,比长城下的公社又要进一步,开始是当做一个很有情怀的事来做的。据说筹备修建了十几年了,基本建好,也有烂尾的,反正这次去很多建筑都还处于建造过程,外观在了,里面都是毛坯。所以这里也被称作"建筑师的坟墓"。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参与建筑师合照,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见,所以我们逛的时候虽然是周末却鲜见游人,偶尔碰到的几个人似乎都是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建筑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当时拍的照片因为没有游人,建筑独特,树木或荒凉或茂密,夏天也是一种苍茫之感,还有人以为我去了国外。

这次逛的匆忙,有些建筑匆匆而过,有些建筑都没去看,并且基本都不能进去,只能看建筑外观。在这里只是想记录一下我这次看的并且比较有印象的一部分建筑。

下面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十一个建筑,分别是四方当代美术馆(史蒂文·霍尔),会议中心(矶崎新),原舍酒店(刘家琨),舟泊(马蒂·沙那克塞那豪、皮若·沙那克赛那豪/芬兰),竹影(肖恩·葛德赛),碉堡(张雷),三合宅(王澍),六间(艾未未),睡莲(马休斯·克劳兹),佛手(路易斯·曼西拉、埃米利奥·徒弄·阿尔瓦雷斯),归隐(周凯)

一.四方当代美术馆

(史蒂文·霍尔)

据同行的人说,除了刚建成见过这里的展览以外,似乎就再没有展览了。这次也没有机会进去,只能看看外观。

一进园区最先看见的就是四方当代艺术馆,关于它的来历不想赘述了,就从建筑上来说一说。整个建筑都是抬高的,一层很小,通过核心筒连接上去,主要活动在上层,使整个建筑非常显眼。

一般建筑都会呼应周围的景观,选好一个对景点,但是都是在尺度以内的,而这个美术馆霍尔做的很宏观,整个建筑像取景器一样望向远方,远方就是整个南京城。说可以将南京尽收眼底,不能进去的我只能站在脚下想想。

走进看就是那个让人不得不注意的大楼梯。虽然有可能是刻意为之增强冲击性,但是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规范作为安全疏散。

如果爬上去应该也能看见南京城吧,但是天热,时间紧任务重,跟着小伙伴很快就奔向下一个点了。

对了,有没有注意到水面上的波点南瓜,这是草间弥生的代表,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引领时尚的老奶奶。

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仿佛飘在上空的美术馆,材质用的半透明的,晚上如果里面有灯光,会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

一楼正在使用的一个小工作室,这里有几个有意思的点,因为种了竹子,墙面也是用的竹子作为模板浇筑的,上面是竹子一节一节的纹路。

还有经朋友提醒,明明是左低右高,玻璃窗那里的入口台阶也是左低右高缓缓上去,但是设计师故意把边上的台阶挡墙做的反方向,这种带一些左右对称的小心思,打破画面,却又不使左面显得重。

每次发现设计师没有明说过的小心思,都会很开心,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但是厉害的建筑师就是有能力让整个建筑显得很协调。

入口的门把手,一个是推,一个是拉,角度不同,刚好符合人推拉门的受力。

二.会议中心

(矶崎新)

会议中心就在四方美术馆的旁边,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作品,仍然是没有开放,只能看看外面。

入口处的大台阶,下沉空间,疑似枯山水,还有,都喜欢用竹子。

矶崎新是后现代主义的实践者,他的建筑都不太常规,喜欢用一些奇特的造型,像我看过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他曾经说未来的建筑都是废墟,也强调“未建成”。因为建筑总会局限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技术或者别的原因没有建成,但是好的建筑都是有预见性的,会预见以后的方向。而建筑总有一天会变成废墟,就像曾经辉煌的希腊罗马建筑一样,但是这种思想,方案,都会一直留存下来。

三.原舍酒店

(刘家琨)

这个建筑因为体量比较大,有酒店客房,还有大堂餐厅等公共空间,为了消隐在自然里,建筑师把大体量压低在水边,客房一分为二。

非常喜欢刘家琨的建筑,他曾经最开始是喜欢写书,出了几本书之后才来做建筑,他的作品主要在四川,在成都有他建成的鹿野苑,是我拿来研究过好久的,觉得做的非常有感觉,一直没有机会去。会有各种不同的用光和小心思。所以很多著名建筑师都是“文人”,有想法的人才能成为好的建筑师。

四.舟泊

(马蒂·沙那克塞那豪、皮若·沙那克赛那豪/芬兰)

名字取的蛮应景,在一个水边,建筑就像一个待航行的船,大的玻璃面对着水边,远处能看见茂林,以及茂林里隐隐闪现的王澍的三合宅。

这里的建筑都是山地建筑,每个建筑师都用他们自己的手法去处理这种高差变化,每一个都是坡地建筑的典型。

我觉得这个绿色不好看,可是随行的一个特别喜欢绿色的朋友说,这个颜色几乎达到了她心中最理想的绿色,绿而不艳。

五.竹影(肖恩·葛德赛)

这个建筑是一个长条体量,消隐在山地上,入口狭小,慢慢往下,有一个枯山水,但是并不是日本建筑师建造的。

沿道路下去就能看见这幅景色,一路过去越走越近,整个建筑很日式啊,当时走到这里就下起了暴雨,站在最外面的平台望着周围的树林,很有禅意。而且非常喜欢这个框景。

六.碉堡

(张雷)

建筑师张雷是南京大学老师,毕业于东南大学,颜值很高,是现当代国内最活跃的一批实践建筑师之一。这个建筑也是建在坡地上,所以考虑垂直的关系更多。建成时间已经很久,白色的墙体已经有了斑驳的痕迹,但是周围的树木也已经长得遮天蔽日。

白色墙体,适当的平行缝隙又加上弧度和凹凸,整体上的体块不变又有细节,掩映在树木中是加分项。

网上之前就有很多图片,包括室内也装修完毕,但是我们去的时候里面还在装修,一楼能看到还是毛坯,估计之前只是做了一层的样板间。

这里蛮适合拍照取景,跟小伙伴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蛮喜欢这种绿树围绕的感觉,就是觉得虽然外部造型好看,但是开窗面积有限,这么美的景色牺牲了美景有些可惜。不过这种每一面的开窗放大的部分,做出了框景也是不错的样子。

七.三合宅(王澍)

三合宅是王澍早一些时候的作品了,远远在山脚就能看见掩映在山林之中,一波三折的屋顶,混凝土花格,非常的“王澍”。整个山墙立面丰富简洁,运用了传统中国窗户的语汇,但是却用现代的材料表现了出来。

主立面能清晰看见弧形的屋顶,简洁的立面,一棵树穿顶而过,树与建筑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

之所以叫做三合宅,就是跟所谓四面围合的四合院对应,里面三面围合,一泓方池,让我想到青藤书屋前的方池,古代园林的水池都是不规则的弧形,做方池的少,做方池好的就更少。除了方池,迎面就是一颗大树作为主景,房子三面围合有安全感又不封闭,半开敞的院子中间有水池,有大树,所有的建筑都能看见和共享这份美好。

从后面往里看,非常开敞透气的三合宅,如果反过去就能望向远山。

看似随意的不规则开窗,夕阳下阳光落在素朴的墙上的光影。

八.六间

(艾未未)

艾未未是一个热爱建筑的艺术家,之前和王澍也有过合作,这个建筑叫做六间,就在王澍做的三合宅旁边,由6个6米x6米x6米的小方盒子做成的。

九.睡莲

(马休斯·克劳兹)

这是一个小手法特别多的建筑,处处值得思考,入口处就是长长的坡道连接几个房间,然后引导人们走向屋顶。全部都是落地玻璃窗非常通透,而大坡道又打破了立面,有细节又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坡道伸向屋顶非常强势,引导性很强,让人不能犹豫有别路可选。

坡道途径的小庭院,上面挖空给两边的房间侧面采光。

坡道走上去看到的画面,上去就豁然开朗,瞬间明白为什么这个建筑叫做“睡莲”,以及为什么会有引导性这么强的大台阶。屋顶的水池也会很好的给建筑散热。中间还有下沉的休憩平台,可以坐着纳凉,观景,更近的亲近树木。沿着这个路径继续往前,并不需要原路返回,还会再有别样的景色。

沿着屋顶的睡莲池走到头,有螺旋楼梯往下,一下来就是洽谈区,面对郁郁葱葱的山景,可以坐着聊天。

十.佛手

(路易斯·曼西拉、埃米利奥·徒弄·阿尔瓦雷斯)

这个建筑也全部是落地窗,外围一圈交通空间,用竹子作为最外的隔断,里面有点密斯的流动空间的感觉,除了厕所是封闭的,所有房间基本都是这种开敞的,只有卧室安有窗帘。

十一.归隐

(周凯)

这个建筑之前看介绍很喜欢,因为同样是坡地建筑,所以消隐了下去,从后面看就是整个屋顶,能看出几个体块,纯净简洁的白色。正面非常漂亮。可惜没有找到下去的道路,没有看见正面。

写在最后:

其实那天逛的建筑并不止这十来个,一共24个建筑,有些未建成,有些时间有限没逛到,有些草草略过,有些没有能看的照片。当然还有就是我懒,以及不想把这个记成一个流水。

这些都是我印象比较深,挑了重点逛的建筑,其实感悟远远不止写的这些,甚至很多主要的感悟都不是我下笔的东西。很想分享给你,却分享不了。哪怕你亲自去了,或者我下次再去,也不再是当时的心境和感受了。

建筑真的不是看看图片,网上查查资料就够的,当你走进那个环境,在不同的气候,光影,甚至周围的人,都会对它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你对这个建筑的印象。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这个一个理想主义的开端,并没有带来商业价值,并因为资金或者各种原因被冷落在了南京老山的一角。其实理想就是这样,很多人理解不了,甚至如果太多人趋之若鹜味道也就变了。它们就在这里清清冷冷,没有过于热闹,又不至于废弃,这样就很好。

好的东西其实适合藏起来,只告诉少数懂它的人。因为我们都需要观众,但是不需要太多观众。

作者:石头

作者个人公共号:石头的建筑记(arch-stone)

-END-

相关阅读:

《你一定没见过这样的香港》

《这可能是最后的航拍合辑丨广州》

《魅力城市建筑打卡丨深圳》

《魅力城市建筑打卡丨香港》

《魅力城市建筑打卡丨西安》

《游记

一泊二日·杭州》

《青岛是如何炼成的?》

《建筑系妹子的金陵城记》

《我在山西度过的17天》

《柏林当代建筑寻踪|Berlin》

《德国鲁尔区游记:旧工业的新面貌》

《在广州一定不能错过的五个最美创意园》

《在国内一定不能错过这十座最美的现代教堂》

《从意大利到日本濑户内海,再到中国浙江的石塘镇》

《除了网红BIG,哥本哈根还有什么建筑》

《千塔之城匆匆捷克》

《东京街头又横空出世了哪些隈研吾的设计?》

《一把火烧掉才算完成的教堂》

《全世界的「诚品书店」》

《下次去奈良,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新地标!》

《这40个创意空间告诉你,这座城才是中国的设计之都》

《卡塔尔,除了看世界杯值得去吗?》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gj/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