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战国赵北长城,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如果把它比作满脸沧桑的汉子,那么,北京八达岭的明长城就是尚显稚气的小鲜肉。
当然,比起八达岭长城那些气派的砖墙、敌楼与烽火台,战国赵北长城又要逊色得许多。毕竟,它只是一道土夯的长墙!
善于修筑堡垒的农耕民族,不愿陪着游牧民族去打运动战与游击战,大多会建起一道长长的城墙,把双方隔离开来。胡人骑着胡马,想要窥视中原,先会被长城所阻拦下来,要想扒开一个缺口,很是耗时费力。并且,长城的狼烟很快就会燃起,召来周边堡垒的屯驻军队,随即展开农耕民族所擅长的防御战。
这段长长的土墙,是中原王朝锐意进取的象征,借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大变革,它首次将农耕民族的疆域推进到了黄河的最北端。而明朝的砖砌长城,则远远退守于数百里外,甚至靠近了都城北京。
论尊严、论刚强、论热血,这段土墙并不逊于那段砖墙!
战国赵北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碑文:
《史记?匈奴列传》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该段长城为赵武灵王于公元前年拓地九原后修筑,东端起点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西麓,终点在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烽燧、障城。因赵国先在其南境筑有长城,故称此为赵北长城。包头境内赵长城从土右旗美岱召镇北沿大青山西行,至五当沟转入山中,由石拐区老爷庙山向北至后坝村改西行,沿石拐、青山、昆区、九原区大青山、乌拉山南麓西行进入乌拉特前旗。包头境内全长余公里。
赵长城继续向西延伸
长城边的马莲花
前方,一道干沟截断了赵长城
干沟两侧的赵长城,为防范山洪冲刷,是土石混筑的
一路走来,土石混筑的赵长城并不多见
赵长城继续向西延伸
赵长城延向前方的村落——三元沟村
遇到的第一块长城保护碑
两块长城保护碑之间的直线距离
赵长城继续向西延伸
赵长城又一次被干沟截断
包头市火葬场北侧,赵长城遗址被人工加宽
在附近,杨光找到了许多的古物残片
遇到的第二块长城保护碑
两块长城保护碑之间的直线距离
赵长城继续向西延伸。然而,出了前面的围墙,它就难觅踪迹了
无论望向何方,都找不到赵长城的踪迹
终于,看到了赵长城那熟悉的身姿
再次踏上赵长城,可以放心前行了
遇到的第三块长城保护碑
仅仅往前走了米,就看到了第四块长城保护碑
第二块至第四块长城保护碑之间的直线距离
赵长城又与青五公路相随而行了
遇到的第五块长城保护碑
赵长城延向前方的村落——东边墙村
遇到的第六块长城保护碑
第四块至第六块长城保护碑之间的直线距离
蜿蜒于东边墙村北侧的赵长城遗址
嵌入赵长城的废弃民居
赵长城继续向西延伸
赵长城的北侧,有一座郁郁葱葱的生态园
生态园入口的水泥路,是我们此行的终点
回首东望赵长城
第六块长城保护碑至生态园入口之间的直线距离
战国赵北长城走向(大庙村——东边墙村)
从这幅“谷歌地图”之上,不难看出,战国赵北长城几乎是贴着阴山南麓夯筑的。
那道历经岁月沧桑的土垄,继续清晰地向西延伸着……
那么,初夏季节,接着此行的脚印,再来一次踏访吧。
下期预告:东边墙村——兴胜陵园
相关链接:
◎“解读包头”专辑
◎“包头地名”专辑
◎“包头旧影”专辑
阴山小虫文化苦旅,给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