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辽宁广播电视台用绿色长城

眼前这一片又一片苍郁的森林,绿树成荫,生机勃发。从空中俯瞰,广袤的土地上阡陌交错,林网交织,一片葱茏......

我们“辽宁号”此行来到的就是科尔沁沙漠南缘的绿洲——彰武。如今的彰武已成为辽沈大地的一颗明珠,也是辽西北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然而你能想象吗?这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绿色,曾几何时,只是一片片风沙肆虐,灾害频仍的“八百里瀚海”。

肆虐的风沙随着强劲的季候风,不断南侵,如同一个魔鬼吞噬着田野、房屋、沟壑、草场、树林……

彰武人的绿色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年,刘斌担任辽宁省风沙所所长,打响了面对风沙的阻击战,不断失败、不断总结,推翻了外国专家论断“沙地栽松违背规律”的武断。

终于,以章古台为中心的大规模樟子松林出现在北纬42°43′线上!

▲俯瞰科尔沁沙地南缘、彰武县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的交界处

▲报道团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看到了最美的风景还有科尔沁沙地中可爱的小生命。

在这里,我们的主持人孔倩茹,为“辽宁号”的观众详细介绍了这道造就了彰武人绿色梦的风沙防线,我们也在官方微博“辽宁号news”上发布了同步直播。

如今,在辽宁防沙治沙前哨的彰武,已经成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县。

来到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全国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辽宁号”采访到了彰武县林业局造林股股长,为我们讲解了这里最初培育樟子松的固沙过程。

镶嵌在“八百里瀚海”的璀璨明珠

报道团队来到了被喻为镶嵌在“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木斯莱保护区。

▲你能相信眼前这片芦苇丛深,莲花满塘的湿地,竟是在沙地中吗?

▲千余亩满塘荷花,碧水绿树蓝天的辉映下,更显其迷人。

▲那木斯莱是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一些沙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有科研价值,更具观赏性。对辽西生态屏障、维护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挺拔不屈的樟子松,耐寒、耐旱、耐瘠薄,深深扎根于白沙坨子,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这是彰武在沙地中培育的榛子林,榛子个个粒大饱满。

▲这里的沙质地松软,好像踩在沙滩上的感觉。

如今,科研人员将沙地的生态建设拓宽到发展经济建设。目前彰武正在开展硅沙产业,别小看它们,以后这些沙就值钱了。

今天,登临瞭望塔,俯瞰章古台国家森林公园,听风箫雨鼓,谁的心潮能够平静?

与其说樟子松因其生命力顽强而屹立在中国北方的风口沙尖,不如说一代又一代彰武人绝地奋斗的坚忍精神在前赴后继。

杨海清

彰武个人治沙第一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年别人都说他傻,“这一块沙子地能中出啥来?”但他将绿色梦想化作一颗颗草籽、一棵棵树苗,一次次把种子,重新播进沙石中。

如今他已经年过花甲了,孩子要接他到城里生活,他说:“这片自己一手种出来的林子谁来守?”为了这树,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董福财

北甸子村支书,治沙20年,他留给人类的最大物质遗产,就是用生命将沙漠变绿洲,奇迹般地保住了一个人类无法生存的村落。

李东魁

李东魁,把妻儿老小留在家里,携带着一个水壶、一把砍柴刀、一袋干粮只身走进青山。以孤独当老酒,以寂寞当口粮,三十年,与他八千五百亩林地为伴,演奏出一曲青山恋!

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彰武治沙人的缩影,他们用绿色长城”锁住万亩流动沙丘,热血的彰武林业人,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

他们中很多人不在了,很多人干不动了,但是彰武人在追梦中却把这份精神永远留了下来......

这棵树听当地人说是保佑彰武一片繁茂绿色的“老神树”,而我说这一棵棵挺拔的樟子松是每一位彰武治沙人用坚守书写的大漠风流!

新媒体记者:张经纬

彰武宣传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







































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治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w/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