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感情醇厚的友谊

本文转自;图片从上到下依次为:年,少年卡夫雷拉(左一)与家人游览长城;年,卡夫雷拉(左)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年,卡夫雷拉在拍摄电影。以上图片均为塞尔希奥·卡夫雷拉提供年,13岁的塞尔希奥·卡夫雷拉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当时不会想到,在随后的60年里,自己的人生将与这个东方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光荏苒,从哥伦比亚到中国,卡夫雷拉八度往返;时过境迁,他一次次重温着甫抵中国时感受到的友谊与热情。这些真挚又深刻的情感,连同他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一起,清晰如昨,在北京年立秋后的一个傍晚被一一讲述。青春时光中国岁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卡夫雷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岁月。13岁时,他和妹妹从哥伦比亚麦德林来到北京,就读于崇文小学,在这里完成四、五年级的学业。卡夫雷拉的父母在北京工作,他和妹妹入乡随俗,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住8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冬天在墙根垒好一排排冬储大白菜,这些与哥伦比亚迥然不同的烟火日常令他至今念念不忘。他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年的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我是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人》,“文章写得很漂亮,虽然我没有在五星红旗下长大,但‘五星红旗’对我的影响很深,很正面!”脚踏实地、深入民众,是中国对卡夫雷拉延续一生的影响。他曾与另外5名外国青年一起,在北京一家制造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与中国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亲密无间的工作经历使他与大家建立起同志般的友谊,更使他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的勤劳与善良。年,回到哥伦比亚2年后,卡夫雷拉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学习哲学和电影拍摄。父亲是一名戏剧和电视剧导演,对于戏剧艺术,他从小耳濡目染。9岁时,阿姨赠送的一台相机令他学会用镜头记录生活。年岁渐长,他给未来定下方向: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大学期间,卡夫雷拉将理想付诸实践,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北京漫步》,也许有些业余,却寄托着一颗年轻的滚烫心灵。卡夫雷拉说,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光深深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在中国,我不仅学会凡事‘预则立’,还要自律”。如果说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令卡夫雷拉远赴英国,在伦敦电影学院完成专业课程,那么长远的规划能力和优秀的自律精神,则支持他完成一部部电影的拍摄工作,获得一个个重要的国际奖项,直至成为哥伦比亚乃至世界知名的导演。多年后,当卡夫雷拉带着自己拍摄的作品回到伦敦电影学院参加电影节时才发现,他是同级学生里唯一一个真正拍出电影的人。传奇导演踏足政坛人们往往好奇,卡夫雷拉为何要从电影导演“转型”为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他于年拍摄的电影《蜗牛的策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曾经荣获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特别荣誉奖,至今依然是哥伦比亚最为流行的电影之一。在这部影片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蜗牛的策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底层民众寻回尊严的漫漫长路。左翼思想、民众视角、底层关怀,无一不展现出卡夫雷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w/13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