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7.html夏骏工作室XIATV万里长城再评说—夏骏访谈葛剑雄(之四)
夏骏: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历史痕迹中最庞大的一个建筑物存在,也是中国历史的显性遗存。可以说,中国历史选择了长城,长城也参与塑造了中国历史。
长城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时期,而不是在秦朝。在春秋时期,为了防止周边的诸侯国对本国的国防安全造成威胁,修建大型防御工事,其中以较为高耸且连绵不断的城墙和烽火台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我们摄制组在陕西南部与今天湖北交界地界拍摄纪录片时,曾经拍摄到比较成规模的秦楚长城遗址。再比如,齐国在和吴国交界的地方也修建有齐长城。我们在陕西华山脚下也拍摄到多处魏长城遗址。这些比较早期的长城,多是先秦时期农业文明内部的局部性防御工事体系。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地方的长城,只剩下了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和烽火台。实际上,原来的长城通常是以城墙为主体,城、障、亭、燧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是指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防御工事,其中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是三种极具代表性的长城系统。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将北方边境地区,包括原先燕国、赵国的长城链接起来,并且进一步进行扩建,以满足秦朝防御北方匈奴进攻的需求。
之后的汉朝、明朝,都纷纷对长城进行了扩建。目前保留最好的也是最壮观的地段,是明朝在北京地区修建的八达岭长城。曾经有专业研究者统计测定,中国各时期长城包括旧诸侯国的长城遗址,总长度竟然超过了两万公里,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中国大陆的海岸线一万八千公里的总长。长城,确实是一个堪称浩大的巨无霸工程体系。
长城最早在北宋的地图上就有了标注。到了大航海时代,西方人绘制的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当中,首次在中国的疆域当中加上了长城这个著名的地标。以人造工程成为世界地图标注地标,也可见长城工程规模的无可比拟。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北魏长城
葛剑雄:
长城是后天形成的,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它的根本目的是军事性的。所以用汉朝人的话,说长城是“天之所以限胡汉”。老天爷让我们搞出长城来,用它来隔断胡人跟汉人。
现在有人把长城讲这个讲那个,脱离了这个最初目的。难道为了今天旅游,花那么多精力去造长城?有的说建长城是促进民族团结,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要民族团结,建长城干什么啊?
长城,主要还是军事上防御的,是农业民族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骑着马,流动性太大,速度太快。通过长城,先把他们阻止在长城外面,以争取时间,让农业民族可以调动兵力,来弥补自身机动性不足,这是主要的。
但是,为什么选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造长城,那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地理上的优势。这个位置是战略要地,比如是个山口,比如正好是个分水岭,是个关键路口。其实正好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可以在这里分开,合理的分割开来,对吧?如果分割得不好,把游牧民族本身的必要交通阻断了,那你就很难守住,他会拼命要来攻你。如果正好分割在合理的分界线,那么在正常情况下,就可以相安无事。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盛乐城遗址
长城的关口,常常也是贸易交流的地方。我们以前往往误解游牧民族富有侵略性的原因。其实,游牧民族来犯的根源还是为了生存。什么时候长城比较吃紧呢?就是牧游民族遭遇天灾,比如我们看到匈奴地方下了大雪,牧草都枯了,牲口都冻死了,他们呆不住了,就要来占领南方,或者要往西迁,但往西迁相对麻烦。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另外,如果农业民族不跟他进行正常交易了,粮食、工具不供给了,游牧民族也要南下发生冲突。历史上不止修过一次长城,曾经还有多道的长城,但最后比较稳定长城,往往恰好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合理的分界线。
那么在双方力量处于平衡的情况下,这个分界线也就是交流的地方,贸易、人员的来往、外交行为等都可以正常进行。但是,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农业民族太强大,或者说农业民族的君主希望开疆拓土,穷兵黩武,或者游牧民族碰到了灾难,没有地方去维生,不得不南迁,或者他需要抢劫等等情况下,长城就是一个交战的地方。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晋商驼队
中国历史上,凡是游牧民族跟农业不是处在同一个政权统治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要修长城,或者类似的比如金朝防御蒙古人挖壕沟、建壕。但是一旦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处在同一个政权之下,不但不造长城,还会促使长城的消减。
所以,康熙皇帝时,有人跟他汇报说,长城好久不修了,有些关都倒塌了,建议重修长城。康熙就批评他,你太糊涂了,今天蒙古人就是我们大清的长城,还修这个长城干什么呢?
康熙不需要长城,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有的人都没有弄明白。所以长城的存在,就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两种民族之间,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它的功能都是很自然的,到什么时候用什么功能。绝不是为了今天旅游,古代人花了那么多精力,把长城修起来。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茶砖
夏骏:
草原民族离不开茶,是个广为人知的常识,尤其是茶路开通,人们开始习惯于饮茶消食的生活方式以后,饮茶在草原民族就几乎成为一种生理需求。因为他们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经后来的科学知识解读,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的先天缺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北方民族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就几乎是要了游牧民族的半条命。中原与草原商贸通道的切断,甚至激发起长城内外的多次战争。当然,还有草原对于中原粮食的需求,也有中原对于草原军马的需求。
从深层来看,草原对于来自南方的茶叶、粮食等本地无法直接生产的农产品、日用品及生产生活工具的需求,比较中原对于草原的马匹、皮毛的需求,来得更为迫切,更为无可替代。
网络图片:游牧民族
葛剑雄:
农业民族跟牧业民族之间最主要的交流物资,就是双方的必需品,其中一样是茶叶。原来牧民是不喝茶的,农业民族也不喝茶,所以茶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一旦牧业民族喝上了茶,就再也离不开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拿草原特产物资,或者积累的钱来买茶叶。
但是,一旦茶叶交易受到了影响,当然只能兵戎相见,强迫农业民族供应他茶叶,这是一个。第二个是粮食,我们原来有误解,往往认为游牧民族就是吃肉和奶制品。我问过蒙古族的一些朋友和其他少数民族,他们其实一直吃粮食,不过肉类多一点。比如外蒙古,有一度面粉的价格特别贵,因为面粉主要靠中国运过去的,所以有的时候吃一碗羊肉面,只有羊肉没有面,因为他羊肉多。
我们现在看《汉书》,看《史记》,当初匈奴也种一部分粮食。碰到自然灾害,对草原民族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牧草损失,没有办法采集,还有就是粮食也不够吃,他也必须吃一部分粮食的。所以,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匈奴人也好,其它游牧民族也好,他不可能真正完全靠肉类、靠乳制品,粮食是食品中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就是一些铁制工具、日用品等生活资料,大多数是游牧民族要向农耕民族采购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海上丝绸之路
农耕民族也有需要游牧民族的,最主要的是马。因为马不是哪里都养得好的。比如在全国解放以后,最有名的军马场,就是甘肃的山丹,因为只有在北方马才养得好。有的游牧民族内迁,到内地开马场,比如拓跋鲜卑孝文帝他迁到洛阳以后,在河南这一带开了好几个马场,但这马养不好。
所以,历史上叫茶马互市,茶叶北方没有办法种,马南方没有办法养好,这样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除了这个以外,还有皮毛,还有药材,还有一些特殊的宝石,也需要交换。
这样的交换地点放在哪里呢?到了明朝、清朝就集中在山西跟内蒙之间,所谓走西口那些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正好那边牧业民族比较集中,农业民族从这里出去道路又最方便,离物资供应的地方又最近。比如晋商的兴起,相当程度上就受益于这些贸易交流。你看他运的东西,茶叶、绸缎,这个绸缎不是南方那种绸缎,而是比较厚实的绸缎。还有粮食,山西其实不盛产粮食,山西土地贫瘠,但储存粮食的条件很好,深厚的黄土层下,挖的地窖可以长期储存粮食。而内地往往找不到这样好的地方。所以晋商很精明,利用粮价时差,粮食便宜他就储存,然后到贵的时候卖出去,特别是运到北方草原上去。而说它买进来的东西,如蒙古、俄罗斯的皮毛都是重要的物资,还有马匹、药材这些东西。所以这些交易最为集中在山西跟内蒙这一带。皮毛进来,很容易就可以卖到北京。官僚穿的什么皮毛都是有一定等级的,一般老百姓老羊皮一件就可以了,冬季需要这些皮毛。所以这一带有地理方面的条件,也有人文方面的条件,最终形成了商贸交流最合适的地方。
图片来源:纪录片《千年青城》-商贸交流
.夏骏导演(左)、葛剑雄教授(右)
对话嘉宾
葛剑雄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移民史》等。
夏骏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河殇》《长江》《汉江》《秦淮河》《蜀道》《川魂》《解读上海》《中国农民》《颜子》《张謇》《读书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历任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END文字编辑
和峰视频图片编辑
何苗王彬
设计制作
于歪歪
公号主办
中国星云影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