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必须承认,整整一个冬天都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岁月是难捱的,即使肥宅如我,也比任何时候都盼着疫情退散,春回大地。所以倘若久居书斋还要想心怀天下,就只能在书中跟着保罗·索鲁这样的行旅文学宗师一起漫游了。
1、风景相较于保罗·索鲁其他几本旅行文学名作如《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等的早早译介,《在中国大地上》作为索鲁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遨游中国后的产物迟至今年才有简体中文版面世,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他写的是中国。
所以有人读了会觉得不适,会觉得索鲁有偏见,不客观,哪怕他们此前也在读到索鲁其他作品中对英伦、印度、美洲等地的吐槽后大呼过瘾过,这才是比较讽刺的地方。
我个人很喜欢索鲁这种把在路上本身作为风景的行者,同时又把行程中所遇的人和事置于一切风景之上,故而忽略掉景点、时间、效率等行外之物,随行随记的写法。
正因如此,他笔下的风景才是鲜活、生动和有趣的,即使退回到狭义的景致描写,也常常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后的独一无二,这一点在本书中也很常见。也正因为喜欢,我才藏有索鲁多种签名本,自然也包括他两次中国行的两本初版,所以此次简体版首发,我很欣慰,即使略有删减。
2、情结
和索鲁一样,我也是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偏爱火车的那类人,从小就盼着能跟着火车一起穿林海跨雪原,然后自个儿气冲霄汉。
至今都记得十几岁才第一次坐上绿皮火车从西安到北京来找我哥玩的经过,在风陵渡过黄河时满脑子都是郭襄,在郑州换车头从陇海拐上京广则倍感稀奇,当然也包括进入燕赵大地后的一览无余,好家伙,山里面长大的孩子怎么能想象几个小时放眼望去连个小土堆都没有呢。不过更震惊的是之后跟我哥从北航走去清华园坐绿皮去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时亲历小学课本中那条之字形京张铁路的感受,以至于几年后我自己来北京读书时又重走了一遍,还在詹天佑铜像下拍了张瘦得青涩的照片。
所以我也很喜欢《丈量世界》这本介绍全球几乎所有经典铁路的画册,我所走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条喜欢的铁路在书中都找得到,包括京张。不过条铁路的展示在书中是有详略之分的,更有趣的,是书中还有一些只存在于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路线,满满的情怀!
3、回忆
村上的真实就在于即使年过古稀时时处处皆是回忆的时候,他对父亲的回忆也都是片断,因为那本就是寻常生活的片断,而非事无巨细的追根溯源。
他也毫不讳言在父亲生前对其参加日军侵华二十联队这一事实的惴惴,以及在其死后才开始调查并获悉父亲因参军时间之差堪堪错过南京之战而如释重负,与之相对的自然也包括父亲对战事自始至终的讳莫如深和偶尔流露出对当年杀俘的悔意,这些其实也都是两代人的某种反思。
至于以弃猫未遂这一片断作为回忆之始,既是记忆中最深和最先的印迹,也是与父亲童年时遭弃奈良寺院后因不适应僧侣生活被送回的类似身世和命运相契合的隐喻。
村上的最后回忆落脚在人人生之偶然和自然而然上:“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作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深以为然。
4、约定
宫本辉的小说不论篇幅长短,通常都是写得不疾不徐不紧不慢,但读起来短篇却嫌慢,以其悠远隽永之故,长篇倒是很快,如本书这样几十万字的篇幅,连着两个晚上一气读完,足见其叙事之流畅。
当然,宫本的小说总少不了那些特别的意象,从《泥河》中鲤鱼精的幻想到《萤川》中的残雪、樱花和萤火虫之舞,从《幻之光》中绚丽的海上波光到本书那些坚毅果敢的飞天蜘蛛,都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约定或等待也是宫本比较常用的元素,这与他成长经历有关,《萤川》中老来得子定下二十年之约期满后才撒手而去的老父和独自面对家道中落与冷眼嘲笑的儿子正是宫本童年的写照,而本书以约定为名,以俊国与留美子的十年定情之约、留美子与小卷的柬埔寨慈善之约,以及贵二郎受人之托寻访怀表主人背后那个信任之约等贯穿始终,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约定罢。
5、真相
无冕之王当如是!
本格推理一样的书名,深度报道的写法,《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这本全景记录上世纪末日本一起恶性杀人事件始末的非虚构作品,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真相和追踪的过程,更是记录人、亲历人即记者清水洁先生在事件中追寻真相的良知和直面公权的勇气。
与之相对的,则是琦玉警方从冷漠到傲慢到沉默再到文饰的一系列渎职行为的事实,和实际上充当的从恶和帮凶的本质,后者才是相比杀人事件本身更让人感到心寒的地方。
尽管事件日后催生了日本跟踪狂防治法的通过,正如韩国《熔炉》的作用一般,但我想,难道真的每一条法律行文的背后,都得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么?当然,有总比没有好。请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吧,上苍保佑清水洁们这样的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
6、秘史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一定是巴尔扎克将小说视作民族秘史这一信条的拥趸,从《告密者》到《坠物之声》,他都将叙事置于几代哥伦比亚人共同的公开或隐秘记忆之中,用真实中的虚构(抑或虚构中的真实)来揭开历史的疤痕,探寻个人及家世的流变。
作为书名的“坠物之声”这一意象曾在书中反复出现,但细细想来其实有着诸多隐喻,既是坠机时的轰鸣声,更是“生命坠落在虚空进而陨灭的声音”,同样也是在其蝴蝶效应般影响下新生命的呱呱坠地之声。
进而联想到在国家民族的动荡乃至坠落背景下,个体的人生往往从一开始就无法避免不断坠落的命运走向,战乱、恐袭、政变、流亡等等,莫不如此,而这样充满无奈的坠落之声,才是整整几代人的集体悲鸣。
7、偏见
有党派就会有左右之分,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偏见一样,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具体到某个党派或者某类人群身上,理解起来就不一定那么容易。
所以作者基于对路易斯安那州大量白人基督徒工薪阶层等茶党拥趸的访谈写下的这本《故土的陌生人》,的确是很有同理心的分析和讲述,尤其是第三部分那一章“深层故事”,堪称全书之眼,相信如果美国保守人士读了会觉得一字一句都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写照,而自由派也会意识到为何自己一直是他们眼中的那个插队者和背叛者。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来写,自由派同样也有他们的“深层故事”,而且很多事其实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书后的附录c也有很意义,作者对诸多所谓普遍事实的核实其实也对是美国社会诸多先入为主的误解和偏见的审视与澄清。
8、如丧
不是所有以甜品为名的作品都是治愈系。
舒芙蕾,既是书中纽约、巴黎、伊斯坦布尔三城里三个不同人物三段丧得极度真实的故事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作者笔下这些人间烟火和喜怒哀愁的隐喻: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避免生活常常会像舒芙蕾蛋糕的中央那样突然塌陷下来,随之散落成碎片,一点一点瓦解。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一口一口吃掉它,收拾好一切,再重新开始一次新的烘焙罢了。
9、匠气
葛亮的中篇愈发老到了,甚至可以说谋篇和文字都有了些匠气,但这并非是因为新书《瓦猫》中的三篇都在写匠人,而是他在写法上有意融入了古而有之的笔记文学传统,题材也回归了《七声》以来的那些旧时月色、古趣人物和陈年往事,难免娴熟。
同是写匠人,很多人都是为匠而匠,葛亮的好处在于哪怕明着写匠,实着写技,但骨子里仍观照行当和手艺背后的那些人,所以能让读者动情。
三篇中,若论亲切,自是《书匠》,以其温婉雅致兼之熟悉;若论感情,应是《瓦猫》,以其重现了我辈心向往之的学人侧影和联大时光;若论感情,则非《飞发》莫属,葛亮在自己最熟悉的港岛上写活了时代大潮中小人物的悲喜和聚散,而且颇具画面感,读时就像在看一部粤语残片,还是午夜场,那种意犹未尽感掩卷时扑面而来,久久未散。
10、中年
大器晚成的作家不少,但像王定国这样顶着“出名要趁早”的光环崭露头角后又历经数十年商海沉浮完了还能华丽归来的确乎少见。
所以重拾小说写作的王定国笔下,从庸常故事到凡俗人物,满满都是中年的孤绝人世和冷涩味道,像南方的冬天一样,湿冷,也像隔夜的浓茶一般,苦涩。
故而也更适合人到中年来读,会发现书中所写,尽是生活,哪怕正如王定国自言,他写的都是生活的背面。毕竟背面也好,正面也罢,都是我们躲不开和甩不掉的,生活本尊。
赵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