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长城历史22北魏长城与柔然

北京的最好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22:北魏长城与柔然

前文我们主要讲述了北魏是怎么来的,为本文北魏长城篇章做一个铺垫,历史是连续的,直接从汉长城跳到北魏长城略显突兀。

以公元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公元年~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终于年9月灭北凉统一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终于结束了,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轮番坐庄,北朝则:北魏分裂,出现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东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之一。

1

柔然南下

依前所述,参合陂一战成为当时北方政局的转折点。慕容宝之父慕容垂原想伐魏雪耻,却引发哀、怒、忧三把火攻心,大叫一声跌下马来,病死于回军途中。

慕容垂死,慕容宝立,北魏主拓跋珪乘势大举攻燕。魏军攻占晋阳、并州和中山,后燕政权崩溃,慕容宝无处栖身,向长城之外的辽西逃亡。他奔往龙城,竟被部下兰汗所杀。慕容宝之子慕容盛又杀死兰汗,燕地已搅成一团乱局。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赐四年(年),燕将冯跋灭掉后燕,自立于龙城,国号未变,仍称燕国,史称北燕。北燕的冯跋为汉人政权,与慕容氏政权不睦。其时,慕容垂之弟慕容德被魏军逐出邺城,南走青州,以广固为都,占有青州全境及兖州、徐州、冀州部分土地,又祭起大燕之旗,史称南燕。

无论是北燕还是南燕,都是苟延残喘的过渡性地方小霸主,最终都为北魏拓跋氏所灭,成为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前奏。

拓跋氏北魏政权进入长城地区,都城由盛乐南迁至平城——代郡(今大同附近),逐渐将自己的军政中心向南迁徙。

如此一来,拓跋氏所占据的大漠草原,虽还有拓跋氏和其他鲜卑人,以及鲜卑化的匈奴余部在牧猎,实际却形成了近似于空白的权力空间,由斯时壮大起来的更远、更偏北的柔然族人南下填充。

柔然部族的始祖,据说是一个在拓跋力微时被拓跋鲜卑在战争中掠获来的小奴,其头发齐眉,不知姓名,他的主人叫他“本骨闾”,其含义是“首秃”,犹言“秃头”是也。

“本骨闾”与“郁久闾”发音相近,故后世子孙便以此为氏。本骨闾长大,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而成为骑兵。在拓跋猗卢后期,坐事当斩,本骨闾逃亡于广漠溪谷间,收得逋逃的流浪者多人,依附于纥突邻部。本骨间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立,逐渐聚得部众,自号柔然,这就是柔然部落国的由来。

柔然先是役属于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以其无知而称其为蠕蠕,有蔑视他们的意思,《魏书》以蠕蠕为其作传。“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这里附带说明,柔然也称菇菇、芮芮。后来,其族人融于内地,汉化成菇姓。上海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其母亲菇志鹃(也是著名作家),据悉即为柔然族后裔。

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突厥和汉族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

柔然役属北魏,岁贡马畜,纳奉貂納之皮,平时双方互通贸易,长城关塞的古老作用重新发挥出来,关口成为贸易场所。在和平环境里,双方因语言基本相同(同是鲜卑子孙),通关极为方便。柔然是一个部落联盟国,冬天南迁,近于边塞;夏天跨越大漠,放牧于漠北草原。

到本骨闾之子车鹿会时,柔然壮大起来。待到车鹿会的曾孙地粟袁死时,柔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首领是以地粟袁长子匹侯跋为酋师,西部由其次子缊纥提为首领。两部柔然与拓跋魏之间呈现出时战时和的胶着状态。

公元4世纪末,柔然东西两部大人降附北魏,然而不久,西部首领缊纥提之子社仑杀死东部首领匹侯跋,率五原以西的柔然诸部北渡大漠,征服了敕勒诸部,势力愈加加壮大,乃建庭于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畔,也就是当年北匈奴建庭的地方。

柔然南下,与居于长安的后秦帝姚兴建立了和亲关系,并兼并了占据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年,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开疆拓土,使柔然的占地西起焉耆、伊吾,东达朝鲜之地。他们北渡沙漠、瀚海,南临大碛,势力到达敦煌、张掖等地区——宛若一个新的北匈奴政权再现。柔然强大以后,与后秦的姚兴和居于龙城的北燕冯跋均采取和亲之策。

柔然与北魏两强之间难以共处,一山不容二虎,相互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北魏以江南的政权——南朝宋为主敌,对柔然便采取了以修长城为防御手段的守土之策。

2

北魏泰常长城

在面临柔然南下攻侵的局面下,原本在大鲜卑山、呼伦湖、阴山、大青山生活过的拓跋鲜卑,此时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居住地变了,位置和立场也随之变了,便在抵挡柔然人的进犯中,学习秦汉之法,也大修长城。这就是南北朝时北魏长城的由来。

魏收修撰的《魏书·太宗纪第三》载:泰常八年(年)正月,“蠕蠕犯塞。二月,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此事亦见于《魏书·天象志三》:“泰常八年春,筑长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备蠕蠕。”

我们探究北魏泰常长城,需要确定几个问题,第一、泰常长城的修筑时间,第二、泰常长城的防守对象,第三、泰常长城的位置与走向。

第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很好回答了。泰常为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的第三个年号。泰常八年,即公元年,是拓跋嗣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拓跋嗣在位14年(年-年)。泰常八年只是北魏长城始筑时间,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城,恐非一年所能完成,何时完成修筑,史无记载,不便推测。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在位29年(年-年),因此修筑时间应为太武帝拓跋焘当政时期。只是文献记载始建于泰常八年,因此称之为泰常长城。

第二个问题,北魏泰常长城的防守对象,据《魏书》记载可知:北魏长城是为了防卫柔然而建的。

第三个问题,北魏的第一期长城如上述引文,西起五原,沿内蒙古南部向东,一直修到赤城,长多里,然后在关塞上广布戍卒,予以镇守。一旦有柔然之军来犯,亦引燃烽燧报警,和当年秦汉守长城为同一模式——历史的相似与轮回就是如此地周而复始。

《魏书·太宗纪》记载:“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所云,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长川条”:长川城在察哈尔兴和县地,也是北魏始祖率所部北居的长川之地,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之兴和县,在张家口以西略偏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引“通鉴注”云:“长川在御夷镇西北,大漠之东垂也。”

《水经注●?水》记载:“?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

根据以上描述,北魏泰常长城是从长川之地开始起筑,而后向东、向西延展,东抵赤城、西至五原。需要搞清楚几个地点:

1、?水:就是今天的桑干河;

2、于延水:今日之东洋河;

3、修水:今日之东洋河;

4、抚冥镇:今日之四王子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

5、柔玄镇:今日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克鲁孟古城;

6、怀荒镇:河北尚义县三工地南哈拉沟乡土城子;

7、长川:察右中旗土城子乡;

8、长川南小山:土城子乡黑山村西南之黑山。

长川之今址,经本人数小时推演核对的结果,非专家意见。关于柔玄镇的现址,普遍认为是哈拉沟土城子,但是根据《魏书●高祖记》记载,孝文帝元宏曾经北巡阴山周边六镇,六镇自西向东顺序: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孝文帝元宏在怀朔镇逗留时间最长,然后向东,回程途中,途径武川、抚冥和柔玄镇,最后从柔玄镇南还平城。武川镇到抚冥镇用了一天时间,武川镇(希拉穆仁城园圃古城)距离抚冥镇50公里左右,符合一日行程;抚冥镇到柔玄镇用了两天的时间,抚冥镇距离哈拉沟土城子直线距离公里,远远超过古时车马两天的路程,因此哈拉沟土城子为怀荒镇较为合理;抚冥镇到克鲁孟古城96公里,符合两日行程,克鲁孟古城距离哈拉沟土城子公里,符合两日行程,因此克鲁孟古城应为柔玄镇较为合理。

至于长川,根据《水经注●?水》记载,”于延水,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得知东洋河源于柔玄镇西侧的长川城,城南的小山,若长川位于柔玄镇西为真,经本人研判,察右中旗土城子乡位于已判断的柔玄镇西侧,黑山村西南之黑山较为符合该描述,即为柔玄镇西,又为城南小山。黑山又名釜山,是因山形如釜(锅)倒置,山色黑如锅底得名。

参考文献:《水经注》关于柔玄镇位置的判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w/9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