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怎么出现的人民资讯

最早的长城是何时出现的,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想到要修长城的?广义上的长城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长城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早期,楚国人为了防御敌人修建了长达数百千米的方城。此后其它诸侯国争相效仿,这里要说明的是,国界线的概念是近代国家形成后才出现的,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国界线”和清晰的领土意识,一个政权的统治范围是国家能力统治的边缘地区,依天险做的自然划分。而与楚人防御邻国不同的是,另一种长城防御的是“外族”即北方游牧民族,防御的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产方式的碰撞,而且一修就是快年。咱们所说的长城,就是有着这样功能的墙。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古代游牧民族就没有长城,想要更好的理解长城,就要了解长城北部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逻辑。可事实上,早在距今年左右的时候,长城以北地区也存在大量石城。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附近就发现了一座规模特大的古城遗址。让人惊奇的是,这遗址不同于更早这一代发现的聚落遗址,在聚落外围挖环壕。这个遗址竟然有城墙,城墙上还有便于居高临下攻击的马面,甚至还设置了瓮城!你可能会问,从环壕到城墙不就是挖下去和垒起来的区别吗?后者只不过更费事一些。但其实区别还是挺大的:简单来说,环壕对应的是领地和领地意识。人类进入文明以前很长时间过着流动、不定居的游猎生活,但其实是在很大的一个地域内的流动,这就是领地,在一段时间内则集中居住的地方一般叫聚落,由于要迁移,从生存成本上考虑,建城墙太奢侈了。建城墙则代表了封地。什么是“封”,你看这个字,垒土植树,人造边界就是“封”。在什么样条件下会封地呢?准定居。而准定居的前提是一部分人已经脱离生产了,并形成了一套大家普遍认同的等级关系,这也是封地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无论从城址规模的大小还是其中的出土文物,你都能感到,此时生活于此的这些北方居民,制陶水平极高,重视祭祀,陶器上一些符号可能就是文字出现的雏形。虽然,遗址中的“城墙”和长城的出现没有直接联系。可至少可以看到,早在传说中的夏朝,北方的居民们也建立了有城墙的城,过着准定居的生活。这就奇怪了,说好的游牧民族在哪呢?我们虽然不是完全的环境决定论者,但大量的证据表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是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气象数据表明,在距今年前,相当于夏商时期,我国北方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次影响巨大的“气候转冷”事件是全球性的,它的非正式学名为“4.2千年冷事件”,体现在中国的特点主要是北方气温干冷,南方洪涝频发。我们认为,这是以三座店遗址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消失不可忽视的原因。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查位于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的兴衰,你就会感到环境对文明的制约作用。故事没有结束。在几乎在同一地区,又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通过碳十四断代,这个文化距今年——年左右,带有动物纹饰的青铜器、车马器、饰牌等表明了这个文化具有强烈的游牧属性。同一地带,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为咱们提供了开阔的想象空间:当气候变化打破了定居生活后,是背井离乡寻找新家园还是面对环境适应改变?每个个体都面临着选择,不论哪一种选择都面临着极大地不确定性。选择留下来的人肯定不能操持旧业,转变为以马、羊等动物为主的畜牧,通过乳肉品到农耕地区换取其它资源补充农业产品不足,“逐水草而居”的基础模式渐渐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无拘无束,但一旦赶上灾年,草原牛羊骤然减少,这些人就必须到农耕地区获得必要的生存物资。所以,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交融的、联系的。另一边,裹挟着勇气、希望和技术的迁徙者则来到南边温暖的地方,不辍耕作。而他们全然不知,不久后,北方的游牧者即将带着坚韧和勇气叩响门扉。于是,比以前更长更高的藩篱被人们建起,震古烁今的长城工程终于启动,长城两边开始了历史新章,擦出文明碰撞交融的火花。(来源:内蒙古博物院)[责任编辑:张彬]本文来源:正北方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yt/13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