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13亿票房,张艺谋终于输给了时

不知不觉,曾经国产电影的顶梁柱张艺谋已经70岁了,作为30年来,国产电影的绝对龙头人物,张艺谋从年的《红高粱》横空出世,到年的《英雄》引领时代。他一直走在了国产电影的最前沿,无论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头10年来在民族电影上的建树,还是后20年,他在商业电影上的探索。张艺谋都不愧对“电影大师”的称号。但是在前进的路上,张艺谋在自我和市场之间,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从最初的《红高粱》、《菊豆》,到后来的《英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总能给国内影坛带来十足的话题。无论是前期的辉煌成就,还是后期的充满争议,张艺谋为国产电影的贡献,都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超强的艺术感,张艺谋的电影鲜少有“失手”的时候。虽然张艺谋也有诸如《三枪拍案惊奇》、《长城》这样的烂片,但是这不妨碍张艺谋每部作品诞生的时候,总能引起行业内外的注目。近日已经古稀之年的张艺谋,最新的作品《一秒钟》已经上映多日,截止到目前,这部作品仅斩获了1.3亿人民币的票房。对于张艺谋而言,这样的票房收入不能算高,而电影口碑网站上给《一秒钟》打出的7.8分的评价,也表现得非常中肯,同时又略显出这部电影在定位上的尴尬。其实从《一秒钟》的故事类型,以及年代背景而言,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与其说这是张艺谋用来对一个时代呼唤的电影,倒不如说这部作品是张艺谋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光影祭奠。这也是为什么《一秒钟》在上映之前,几经波折,命途多舛的原因。又因为故事背景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总是表现的欲言又止,插科打诨。这样的处理手法,以及电影创作本身之外的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影响了电影的完整性。其实在张艺谋之前的作品中,也处理过类似的时代背景,比较有代表意义作品是他上世纪末执导的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在创作《我的父亲母亲》时,张艺谋将这个时代加工成了一种散文诗的意境。他用一个闭塞的环境,尽量的隔绝掉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原生的生命力永远是他电影的主题,而时代的背景,往往是对这种生命力的衬托。从《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归来》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张艺谋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情感,在张艺谋的这份情感,并不仅仅是一种时代性的批判,其中所孕裹得,更多的是张艺谋对那个年代的浓浓情感。年出生的张艺谋,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本来已经与大学无缘。但是性格倔强,不甘于平凡的他,利用了所有机会,放弃了他努力获得生活,终于突破了一个年代的限制。最终在北京电影学院,张艺谋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梦想。在经历了几年电影摄影师的工作之后,张艺谋随着对电影行业的深入了解,他开始有了更大的企图和野心。终于在年,张艺谋在周边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愿望。说来《红高粱》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前妻也有很大的渊源,因为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正是张艺谋的前妻肖华推荐给他的,而肖华,便是张艺谋插队认识的。所以张艺谋的人生,以及他和电影有关的职业生涯,其实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而且在张艺谋的奋斗历程中,他一直在反抗着周遭的一切,通过自我对时代的突破,张艺谋在电影领域,一直引领着国产电影的新动向。所以电影对于张艺谋而言,是一种等同于生命的“手艺”。电影造就了张艺谋的人生,同时张艺谋也用自己的生命充实了电影。无论是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张艺谋对于第五代导演崛起所作出的艺术探索,还是在本世纪初,张艺谋用中国风大片,掀起了国产电影的商业化大潮。他总是能够让行业和观众为之惊叹,这其中有他发自内心的艺术探索,也有他刻意迎合时代的“阿谀奉承”。毕竟作为一个行业的领路人,张艺谋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声音。电影作为带有艺术性质的商品,它既有其艺术性上的追求,又有商业上的诉求。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开放,以好莱坞为首的国际大片大量的涌入,使得国内电影也从单纯艺术上的造诣,向着商业化之路进发。张艺谋作为国产电影在这个时代的领军人,他义不容辞的,用《英雄》这部电影,打响了向世界大片宣战的第一枪。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张艺谋对国际和国内电影市场的拿捏还是非常的准确的,18年来,《英雄》一直保持着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纪录。而当年《英雄》在国内的票房,更是占据全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英雄》的成功除了凸显出张艺谋在电影领域里自身招牌的号召力之外,也包括了张艺谋对电影行业的敏感性。年前后,刚好是《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不久,这部现象级的超级大片,让全球电影人再次意识到电影的魅力。当然张艺谋也不例外,为了能够和这样的作品形成有力的竞争,张艺谋没有直接迎战。他而是通过差异化竞争的方式,用一个充满东方特色,传奇而神秘的侠客故事,剑走偏锋的杀入了北美市场。这次成功之后,张艺谋又推出了几部同类型的作品,其目的,均是瞄准了票房。如果说《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对当下时代的迎合,那么《归来》、《山楂树之恋》、《一秒钟》等作品,则是张艺谋对某个特定年代的怀念。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终究开始了对一个时代的遗忘和忽略。由于特殊的原因,在展现这个特定的时代时,张艺谋等电影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诸多的顾虑中,他们总是采取某种迂回的创作方式。这样的创作方法,也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像《一秒钟》这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观众而言,他们自然很容易找到张艺谋潜藏在电影细节中的某些情愫。但是对于新时代的观众而言,《一秒钟》这部作品,显然缺乏时代背景的充实。以至于《一秒钟》这部作品,仅仅能够感动部分老一辈观众,而对于新一代的观众,则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一秒钟》这部作品里,张艺谋对于电影的情感表达还是非常充实的,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他写给电影的一部情书。只有历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懂得张艺谋在影片中表达的对电影的热爱。但是显然这次70岁的张艺谋终于输给了时代,毕竟他创作的故事背景,已经开始明显的缺乏观众基础。如果有生之年张艺谋不能用自己的完整表达去创组一部属于他时代的作品,这至少是他的遗憾吧。如今的张艺谋赢回了电影,却依然输给了时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yt/14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