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50809/4674648.html
应县内长城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应县南部山脉北山坡,平行设防2条古长城,一条是明长城,一条是赵(北齐)长城,总长度千米,是应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全省将重点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其中长城板块,将着力挖掘长城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建设古建长城、军事长城、民族长城、丝路长城历史文化旅游公园。由此,应县长城文化旅游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年底,经省、市统筹规划,将在应县境内投资1.2亿元,建设长城干线旅游公路85千米、支线旅游公路32千米,年开始实施。
一
明长城
据《明史·地理志》载:应县明时为应州,属大同府辖,“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楼、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
明长城在应县境内的基本走向为:由东安峪向东北方向经马岚口、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从北楼口,经康峪、徐峪,向东北出应县境,入浑源县黄沙口地界。明长城在应县境内长度49.4千米,共残存黄土夯筑墩台69座。
——马岚口段。长城入应县界后至马岚口,没有筑墙痕迹,有15座残存的夯土墩台。马岚口关今仍有应县通往繁峙县的人行小路,关口处存夯土墙残迹。
——茹越口段。由马岚口经瓦窑沟、赵老沟村至茹越口段,只见有残存夯土墩台,未见筑墙。万历《应州志》州境图上,在茹越口东画有茹越山,可知此关因山而得名。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据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茹越口,有堡,周围八十五丈,洪武二年置巡检司。年9月28日,日军攻雁门关不克,由茹越口南侵进入繁峙。
——小石口段。长城由茹越口过护驾岗、狼峪至小石口段,残存黄土夯筑的墩台。在接近小石口段,间有3~5米高的筑墙。小石口因与大石口相对应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正德九年筑,城周二里有奇。”由小石口向北偏东至大石口段,沿山梁有黄土夯筑的城墙,虽大部残圮严重,但遗址尚清晰。有些局部地段,墙体高约5米以上,较为完整。
——大石口段。大石口,因大石峪而得名。大石口宽约米,今应县经砂河至繁峙的公路干线由此经过。从大石口至北楼口未见筑墙,只在牛槽峪、兴旺坡、王家窑三个村南的山坡上,共残存有19座黄土夯筑墩台。
——北楼口段。北楼口又名北楼关,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关口处有城堡一座,是“三关统帅”和“各国使节”所驻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筑,嘉靖二十三年、万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备兵使者驻也。”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东、南、北三门皆已不存,仅存西门,泥沙淤积地下。城堡遭到严重破坏,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其余部分的包砖拆毁。从残存的夯土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
年,村委会对西城门外堆积的泥沙局部进行清理,展现出原城堡恢宏的气势。北楼口南山,当地称岳胜梁,山上今残存一座黄土夯筑的小围城,围城东、西有夯土墩台,东山、西山上的墩台相毗连。由北楼口西山起,有黄土夯筑的城墙绕至北楼口堡城北侧,跨北楼峪河至东山。除北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早已被洪水冲毁外,河床两侧墙体尚好,残高6米以上,长约米。长城由北楼口东山继续向东北至应县、浑源县交界处段,在康峪、徐峪等处残存有黄土夯筑的墩台,无筑墙痕迹。
二
战国赵长城
在北楼口东6千米的小岭村南,断续有一条毛石码砌的长城。此长城由铁杠崖东侧起,向东北方向循山梁,进入浑源县安家坪村,再转东至肖家沟村,然后折北偏东方向抵凌云口;由铁杠崖往西南,横贯应县南部山区全境,进入代县境,全长54.62千米。这条石砌长城,今大多坍塌成石堆状,局部夯土尚存,为战国赵长城,也有学者认为是北齐长城。
三
北齐长城石栈段
石栈北齐长城二段本段:本段墙体位于茹越峪沟内石栈村到书堂崖村之间西侧的山体上,总体为东北——西南走向。墙体东北开始于石栈村南3千米公路旁悬崖边(GPS),墙体一路上山,沿山脊蜿蜒起伏一路向南延伸,一直到书堂崖村西北1.25千米五斗山上东侧山顶(GPS)停止。
墙体己基本坍塌,现多为土石垄状分布于山上,极少数地段残存有原始的片石或块石垒砌的基础边缘。全长米,较好米,差米,消失米。
(应县文化局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