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学东)
在中国的众多大山中,贺兰山并不太出名,但它是其中少有的几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贺兰山南北绵延多公里,其中石嘴山市域余公里。贺兰山东西宽约30公里,最宽处约60公里。进入石嘴山市后,更是山体雄伟,气势恢宏,若万马奔腾,生生不息,成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
贺兰山还是我国一条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它不但是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由于山势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使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对宁夏平原发展有着显赫功劳,亦被称为宁夏人民的“父亲山”。
航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记者赖盛龙摄
史记贺兰山
贺兰山在汉代被称为“卑移山”,北魏时期郦道元记载为“画石山”。《隋书·地理志》记载:“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这是贺兰山第一次出现在正史典籍中。为什么在隋代这条山脉定名叫贺兰山呢?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保静县》中说:“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据《府志》载:“在县(平罗县)西北六十里,番名阿兰鄯山,(北边备对)云:‘山之草树,远望青碧如驳马。北人谓马之驳者曰‘贺兰’。自非盛暑,巅常戴雪。水泉甘洌,色白如乳。山口多寺,皆元昊宫殿遗墟。断壁残垣,所在多有。’”另一说法是西晋时期,匈奴“贺赖部”曾经驻牧于此山麓,他们用部落名“贺赖”来称呼这条山脉,后口传为“贺兰”。“贺赖”,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人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凡19种”。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说:“兰、赖语转耳。”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一座大山,两种说法,且都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孰真孰伪,尚需进一步加以考证。
物产贺兰山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种植物和山地草原。其中,分布于海拔米至3米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还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岩羊、石貂、蓝马鸡等余种动物。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另外,煤、硅石、黏土、白云岩、石英石、石灰石、铁、金、铜、铝、方解石、辉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
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派出勘探队普查煤炭资源,在贺兰山发现蕴藏超过40平方公里、贮量约15亿吨的煤炭资源。特别是汝箕沟的“太西煤”(因位于“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以其低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回收率、高化学活性的特性而被誉为世界“煤中之王”。
“一五”期间,国家把贺兰山北部列为全国新开发的十个煤炭矿区之一。年,煤炭部在大武口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来自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十多个省市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离别了家乡,奔赴贺兰山,参加国家在宁夏首次投资的煤炭工业基地建设。
当时,贺兰山开采的煤炭,不仅保证国家建设需要,还为当地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提供了动力,改变了石嘴山乃至宁夏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又因煤质优良、燃烧无烟而远销海外。因煤设市的石嘴山市一度成为宁夏工业的先驱和摇篮,在千百年来依靠农业成就“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上,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岩画贺兰山
贺兰山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并且遗留下许多人类文明的痕迹,最著名的当推贺兰山岩画。这些先民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岩石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贺兰山岩画。记者刘宵华摄
贺兰山岩画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刻凿,至西夏时期才告终止。年,宁夏文物普查专业人员在贺兰山发现了16个岩画分布点及上千幅岩画作品。年至年,宁夏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走进贺兰山,包括石嘴山市境内的大水沟、归德沟和韭菜沟,发现岩画超过1万幅,组合画面在幅以上,填补了中国岩画在世界岩画领域的空白。这些岩画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其中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表现女性的岩画中,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猛兽,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的场景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图形和刻记分析,有刻制的也有先刻后磨制的,凿刻的痕迹清晰、较浅,先凿后磨的凹槽光洁、线条较粗深。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岩画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了解、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和文化宝库。
如今,贺兰山岩画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年4月,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年1月,被建设部列入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边防贺兰山
贺兰山是天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贺兰山一带战事频繁,厮杀不断,也正是因为战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权相互碰撞、交融,铸就了贺兰山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石嘴山多彩绚丽的文化长河中。
公元前年,秦军彻底击溃了雄霸宁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义渠戎后,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国版图。后来,一些战败北逃的部落(匈奴)又趁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乘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又进入了一个由匈奴短暂占据的时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
公元前年,汉朝著名战将卫青率军北上抗击匈奴,第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其中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也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唐朝时,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公元年,唐太宗下令军队出击铁勒人薛延陀,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和唐朝军队联合击败薛延陀,联军进驻到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多年后再次进入贺兰山。
11世纪初到13世纪,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西夏和辽国之间。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李元昊建国后,对外称大夏国,对内叫“大白高国”。“大”是历代王朝自尊的专称,借以表示国家政权之神圣和至高无上之尊贵。“白高”,党项人自古有尚白的传统,他们祖先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因上游水色并不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大白高国”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区的人建立的国家。在大白高国建立前两年(年),党项人拥有50多万兵力,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就有5万人,足见贺兰山的重要。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西夏抵御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道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西夏的精锐力量。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五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四次攻略目标直指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年8月,蒙古军队彻底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进入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明朝建立后,国土边防线大大收缩。宁夏是明朝的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在贺兰山地区和明朝较量,明朝政府不得不在宁夏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宁夏建立了总镇、卫、千户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贺兰山上的明长城也见证了明朝军队和鞑靼持续多年的军事纷争。
清朝时,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个相对祥和又有几分苍凉的贺兰山,像父亲一样守卫着银川平原。
20世纪中后期,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政策,严重威胁我国安全。面对袭来的战争阴云,国家做出了加强“三线建设”和贺兰山战略要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调整工业布局,备战备荒为人民。素有“军山”之称的贺兰山,又一次成为我国对敌战略要点和前沿阵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有一批大型国防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骨干企业落户宁夏,推进与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品牌贺兰山
进入21世纪,石嘴山市先后获批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宁夏唯一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城市,这是石嘴山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俯瞰由老工矿基地转变成集观光、影视、休闲、娱乐、运动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小镇石炭井。记者赖盛龙摄
在拱卫贺兰山的乌海、阿拉善、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六个城市中,只有石嘴山市与贺兰山最为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石嘴山要彰显“地理中心意识”,并以此为依据,谋求差异化发展。用好“山水林田湖草”政策,在做好贺兰山生态恢复治理同时,大面积色块化种植适合本土生长的枫树、银杏、金叶榆等植物,既种出一片绿、又造出一片景,做出一份出色的“石嘴山生态答卷”。抓住国家“工矿旅游”政策机遇,实现由工矿城市向工矿旅游城市转型,打造坐看“名山(贺兰山)大川(银川平原)”一日游旅游品牌,在拓展宁夏旅游格局中走出新天地。牢固树立“贺兰山文化,就是我们城市的核心文化,更是我们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软实力”的大文化理念,把石炭井文旅小镇打造成为集电影拍摄基地、山地探险之地和中国文艺家创作基地为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做好历史遗迹和现当代生产性遗迹保护,拓展文旅小镇内涵;依托驻地高等学府,建立以贺兰山为研究对象的国学机构,进行系统研究,打造城市文化新坐标。
一部石嘴山市建市60年的历史,也是贺兰山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历史。如今,作为宁夏人民的“父亲山”,贺兰山正用他那宽阔的臂膀、博大的胸襟,守护和扶持着80万石嘴山儿女。
节选自《石嘴山故事丛书》之《我们的家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