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美争夺全球经济霸权的大背景下,经济基本面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什么样的政策是最可能的突围方向?
一、我们先回顾一下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定的政策目标是什么?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三大攻坚战中,我认为基本上完成了两个半。
其中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应该说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是最关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没有完成。且不说18年年中的P2P暴雷问题,就说一个居民的债务杠杆率来说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主要也是目前经济到现在这规模了,依靠出口已经不行了,但是内需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居民口袋里有限的资金都要攒着买房,看病。内需未来还是会偏弱一点。
上图是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从年的9%(93年GDP3.57万亿,居民部门负债大概亿)到年6月涨到了55.3%,大概49.77万亿。
18年居民杠杆率从49.4涨到了53.2,按照简单计算17年82.08万亿的GDP,18年的债务净增加额就达到了3.12万亿。还要考虑到中国居民占整个GDP的收入比重大概在40%,也就是说一年的债务增幅就相当于当年居民部门年收入的超过10%。
债务的高速增长会使得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极为脆弱,而在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前提下,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对于一部分高杠杆的人群来说,可以想象到时候大规模负资产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银行体系肯定也会被严重冲击,附带的连锁反应会冲击整个经济体的正常。
所以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调整了经济工作的目标。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综合起来就是要稳住当前的局面为经济突围争取时间。
19年比18年初比较不利的就是多了一个出口被打压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进出口总体上还是维持着顺差,但是结构上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年整年我们的贸易顺差也只有亿美元,我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2亿美元,如果算上香港对美贸易的顺差那更不止。再结合我们的外汇储备,基本上我们的货物贸易顺差都被服务贸易逆差,对外投资,外资的利润汇回等项目给吃掉了。
假如我们对美的亿美元顺差被剥夺,哪怕只是一半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连锁反应。
另外,中国的财政目前就靠着东南八省的税负在支撑。仅仅广东+江浙沪就贡献了30%的GDP和69.64%的税收净贡献。而这四个省份都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省份。
出口被打压的话最直接影响的也就是这些外向型的经济体。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经济基本面、控制经济和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必然选择。说到底经济问题才是国家的命脉,只要经济没问题社会稳定就不用太担心。
但是现在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中美脱钩看上去正在逐步推进,以我个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短期是比较偏向于悲观的。我认为明年的经济目标还会下修。目前的基建投资越来越不经济,除了像杭州、成都这种还在不断吸纳人口的大城市之外,其他地区的传统基建需求慢慢会趋向饱和。城市化和基建大发展的时代正慢慢走向终结。
但是因为国土广大,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任何的基础设施都会有一个折旧的问题。所以基本的需求还是有的,就是增长不会再那么迅猛,当然如果政府不顾一切地大规模负债刺激的情况下除外。
二、在杠杆高企,外部压力骤增的情况下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看一下社科院对过去几年政府工作的总结。
1、地方债这一廉价负债方式已经为减轻地方政府负债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发行地方债年试点到年底,地方债余额10.85万亿,累计节约利息支出1.2万亿。
2、财政部23号文和人民银行的号文(又称:资管新规)严重冲击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失去了融资平台这一重要工具之后地方政府就剩下了发地方债这条道路。
最近几天我又看到国内有部分人士在讨论要建立财政硬约束的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动向,我相信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心里应该都很清楚,中国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财政问题。财政问题一是财政开支不可无度,虚耗;二是财政应该在社会财富二次分配上担当起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角色,而不是像封建王朝那样助纣为虐激化社会矛盾。假如财政硬约束能建立起来将是本届政府的又一大历史功绩。
3、防风险去杠杆导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明显下降,民营企业发债难度上升。(与目标相悖)所以今年政府就直接出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发放比例考核的要求。虽然说手段简单粗暴了点而且免不了会埋下一些坏账的隐患,但是政策出发点还是好的。
4、供给侧改革效果显著。方向正确。
5、必须坚持去杠杆,大力推动改革。
6、居民债务上升迅猛,令人担心。
而社科院对于中国债务情况的判断是这样的:
随后针对维护金融稳定,社科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主要是三大块:
1、防止溢出风险;2、化解信用风险;3、化解流动性风险。具体内容请大家看PPT,我就不再赘述。
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建议:
1、化解信用风险
打破刚性兑付:
债券违约,企业破产,银行被接管这种事今年大家也看过不少了,这就是打破刚性兑付的表现。
完善债务处置机制
企业破产和个人破产制度应该都要建立起来,包括配套制度都要完善起来。要避免企业和个人破产制度被异化为诈骗逃债手段。昨天温州平阳法院判决了国内首例个人破产案,偿还比例1.6%,今天贾跃亭就跳出来说要申请个人破产,真是不要脸到了极致。
债转股应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化解流动性风险
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
货币大放水别想了,不会再有09年那样的行情,房地产大涨的时代暂时告一段落了。
阻断金融部门之间不必要的连接,控制银行体系表外规模、规范资产管理业务。
依赖影子银行业务融资的行业要非常小心,因为资金的来源会被控制甚至削减,目前看部分激进的高杠杆的民营房产商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资金缺乏的痛苦。比如:福建的泰禾。
流动性的提供者不能只是央行,须设法为银行体系消肿,重建其传统的流动性提供者的功能。
转变观念,让利率形成真正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目前正在稳步推进,9月颁布的房贷利率市场化就是重要的一步。应该说本届政府在市场化改革这方面做了非常多非常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我觉得这方面还是非常务实的。
去杠杆应循序渐进,并给市场以稳定预期。
3、防止溢出风险
政策保持稳定连续,远胜过疾风暴雨般的运动
这个提议非常有意思,我认为应该是对之前去库存、环保和去杠杆问题的反思。不过运动式的治理方式是中国的常态,以后肯定还会反复出现。能不能有所改变我觉得应该这么说:我是希望政府政策未来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可预期,那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是有好处的,运动式政治难免出现很多问题。还是少出现点比较好。
建立规章制度,以市场化方式实施监管
加强监督管理
对“灰犀牛”不能视而不见,应对重大风险必须有预案
三、接下来我要谈今天的重点:未来的展望。
未来的展望:负利率、地方债和六稳。
结合上期我们讲的中国各部门的债务杠杆率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杠杆最高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其次是居民部门,银行因为房地产暴涨所以坏账风险基本上是解除了。
那未来怎么化解巨大的债务压力呢?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实质上的负利率、用地方债化解地方的财务压力,六稳稳定经济基本面,用时间来逐步化解债务压顶。
负利率这招我们已经用过很多年了,而且效果非常显著。未来肯定还是会继续用的,只是苦了广大的储户。
地方债,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发行地方债置换银行和信托的贷款,从而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如果有需要的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方债廉价加杠杆来托底经济增速。或者干脆通过减税降费直接把这部分钱送给居民和企业部门,从而实现债务杠杆的转移。
最后一个六稳则是前面措施的基础,只有社会运转正常,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其余的政策才有操作的余地,否则就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说点题外话,今年年中以来中国香港发生了足以撼动社会共识的事件,已经连续几个月的事情,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以东亚人民的温和、隐忍都难以忍受的压力,大家很容易想象香港社会是有多残忍。
另外,过去20年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总是以房地产行业配套产业众多,能大幅拉动经济而为自己辩护。但是年7月社科院出版的重磅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直接打了房产行业的脸:报告指出,尽管年表面上中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0.6左右百分点的带动贡献,但是其挤出效应已大于带动效应。而在许多房价收入比过高的一、二线城市,楼市对消费和投资已经产生了较严重的挤出效应。
随着房价收入比的提高,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不断变小、负向挤出效应不断增大。经验研究发现,负向效应超过正向效应的临界房价收入比为9左右,当房价收入比超过9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得不偿失。而经过课题组测算,按照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来计算,年中国房价收入比为9.3,已经超过了临界点。这意味着,年中国房地产对经济净贡献出现了由正转负的拐点。
所以未来房地产被持续打压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也会不断推进。目前看如果要控制房价那么货币政策就算想宽松也会注意货币投放的节奏。股市我觉得大行情还没有,结构性行情概率比较大。
在对外经济方面,中美贸易的摩擦将是长期化的,中国的贸易顺差很难大幅增加。而国内居民、企业对资产的全球配置需求却有增无减,未来外汇储备压力还是会比较大。
如果中国要降低对美顺差就只能降低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而结合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比较大概率是国内要把半导体产业发展起来,剥夺的将是日韩和台湾企业的市场。这三个地区光货物贸易一年的逆差就有亿,服务贸易加上去应该远远不止。
而且这三个国家不是我们的敌人就是政治上比较弱势的国家,剥夺他们的市场在政治上短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服务贸易方面过去几年我国旅游开支和留学开支非常庞大而且增长迅速,我国一年光旅游开支亿美元,数额庞大,而且目前看你很难说禁止国民出去旅游。这是经济发展必经的阶段。所以要削减旅游开始应该说不是太现实。
未来,一方面要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把送英美教育产业的资金吸引回国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旅游市场的治理和建设。
我看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力建设新疆的旅游市场,一方面能增加西部地区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节省大量外汇开支同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况西部确实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确实非常丰富值得大家去走走看看。
最后是最中国未来的展望
主要是五点:
1、中美经济争霸中核心的问题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竞争,美国要扼制中国产业升级,所以高技术产业“脱钩”还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2、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高技术产业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因为我们是追赶型的经济体,所以我们在大部分高技术产业中都是属于后来者,必然会面临已有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脱颖而出也必定要经历一番坎坷,脱去几层皮才能修成正果。这方面大家要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
3、在绝大部分产业我们的企业目前都处于中低端的市场,所以从产业升级角度,提升产品品质(包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设计品位,精细化管理减少损耗,提高营销水平,服务水平等等)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欧美有大量的企业在技术进步非常有限的行业(比如:服装鞋帽、家电、食品、保健品等等)凭借着优秀的设计,营销获得了极高的销售利润率,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文章可做。
4、中短期,我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是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按照中国的勤奋、努力还有对事业的追求,我觉得长期还是应该坚定看好的,中国的人均GDP起码能达到美日的水平后面才会真正面临发展的瓶颈。
5、中国的汽车产业太杂太乱,按照国内家电、消费电子行业崛起的规律,汽车行业还要经历一轮洗牌未来真正的巨头才能脱颖而出。这方便我认为:长城、吉利、比亚迪、上汽、广汽、奇瑞都是种子选手。未来很有可能会胜出。
总之一句话:未来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奋斗的路上也许还会有流血牺牲,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认认真真一个个地解决掉国内的问题,21世纪必然是中国的世纪,全世界都将见证一个古老帝国的王者归来。
以下是PPT链接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