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news.iresearch.cn/yx/2019/09/302563.shtml?ivk_sa=1023197a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汽车项目管理网观点)
论坛潜水多年,近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虾对H8上市再次爽约的原因提出越来越多的猜测、小道消息,实在忍不住,五年来首次注册一个ID,进来讲句实话,略微透漏一点H8的事情。欢迎查证。
首先,把近期几大猜测逐一解读一下:
一、奔驰诉讼论
这个不做太多解释,楼主只能告诉大家,绝对不可能。而且,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外企状告自主品牌汽车的,基本没有赢过的。二、产能论
如果说在年以前,长城确实面临产能问题,楼主近几年曾经到过不少长城的供应商处进行考察,不乏长城派驻到供应商处进行督促要货的供管或采购人员。作为自主品牌能够走上这一步,殊为难得。但是自徐水工厂及产能提升项目完成后,产能不再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这么说,H8即使1个月卖上1万台,产能也不是问题。而自4月份H8再次上市,排产计划其实不足台,目前也仅仅生产了台不到(整车、BIW都算上);
三、供应商断供论
这个楼主就只能说呵呵了。首先楼主承认外国企业确实比较黑。举个例子,以前我们中国人做不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时候,霍尼韦尔供给我们的要1.5元人民币一只,简直是杀人!后来国内宁波天力搞了出来,现在不过千元以下。但是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做不出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举个例子,满足高排放的高压电控共轨系统,风险发放之前,BOSCH供应给我们的价格3万元每台套,三高之后具备批产条件5千元附近,还要搭配销售譬如西班牙进口的电子油门踏板、英国生产的燃油滤清器等等。这个高压电控共轨系统的东西至今我们中国人干不出来,所以这几年价格一直降不下来,唯一就是电控单体泵、VE泵、VP泵等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冲了一下,价格略有优惠。
所以,归根结底,老外或许会在你不能自主研发制造的时候赚取你高额的利润,但一般不会断供。而且为了这个事情,楼主特意咨询了ZF中国区负责的一位高管,答复是:不存在断供行为。
四、内鬼论(一说同捷报复论)
这个,咳咳,楼主无语了。诚然,个人认为,长城当年这一点上是有一点对不起同捷,在同捷因为资金问题,大股东之间互相闹矛盾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同捷驻长城的研发人员(收编率据楼主了解,高达95%以上),后来同捷雷老板亲赴长城,可惜局势不可救也。
长城的研发也确实主要是同捷负责,即使上海同捷倒闭了,但是人总是要吃饭的,一部分人员被长城收编,一部分人员另外成立了合肥公司,一部分人员流散,好像还有一部分搞到巢湖去造跑车去了,大家都还在这个圈里混,信义是要讲究的。
楼主也咨询了一个和同捷合作过的主机厂朋友,答复:同捷和国内很多汽车厂都设计过,譬如长城、江淮、黑豹、东风等,如果涉及到内鬼这种信义上的问题,早就没人和他们合作了。所以,这一点也可以确定的告诉大家:不可能。事情的真相
讲到这里,大家该问:真相呢?楼主也到处打听了好几天,消息封闭的是很严,一直问到一位副总级的一位朋友,答复如下:H8车型本身没有问题,但在传动系的细节上确实还有些不足,对标不彻底,达到了确保目标,未达成力争目标。其实不影响销售,但某总在项目会上听到了这个信息后,勃然大怒,他认为在H8从年初推迟上市以来,三个月时间内居然没能在性能上再有突破,没能达到他心目中的原型车的质量水平,不可忍受。
于是,项目会上,H8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当场免职(人员姓名就不方便透露了)。同时,再次推迟H8上市时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咳咳,楼主其实听到这里,也表示不解,至于吗!
开长城H8的市场客户要的是它的皮实、耐用、省油,兼顾一定的豪华型,细节没那么重要吧!你和客户讲整车姿态角、传动系当量夹角、传动系阻力、NEDC循环综合油耗,我们不懂!我们就想要一个早点上市的车子,20万左右就能有万左右的那么一点感觉的车子,如此而已!
补充一个,还有大虾说某总亲自试车km有传动系敲击音。这里也辟个谣,首先解释一下km时速是什么概念,即使对于我们业内的专业试车员来讲,这也是很快的速度了,必须在高环的上环才能跑出来,而且不能持久(因为高环高速下人的方向感会失控,感觉车不是向前开而是向上开,专业的朋友应该知道)。某总的试车技术还没有那么专业,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虽然是个强势人物,很多AUDIT评审,商品性评价都会亲自上阵,但是这个真的很危险,某总不会赤膊亲自上阵冒这个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