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历史怀安古长城

北京什么医院皮肤科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点击上方"怀安微生活"看下期怀安新闻

文化精萃

怀安古长城

张进善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在我县西北部之渡口堡、西洋河一带,有一条沿山脊蜿蜒起伏的长城,是明朝万历年间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全长70余里,沿长城置有敌台、烽火台59座。?

一、最早修建的赵长城

怀安地处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边塞,由于历史上民族斗争的需要,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都在我县西北部修建过长城。我县境内的长城,最早始建于战国时期的赵国。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考古学者认为,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破林胡、楼烦之后,开拓雁门、代、云中、九原四郡。

代郡原址在今蔚县的代王城,辖区范围大致有今蔚县、阳原、怀安、万全等,代郡以北是匈奴活动地区。赵武灵王筑长城应该在开拓北方四郡后的北疆修筑,没有将代郡北部留出大段空当的道理。

考古工作者在这段长城周围曾采集到战国时期的夹砂红、灰陶片、陶釜足等,足以证明这段长城是战国时期的长城。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历经秦、汉、北魏、北齐等几个朝代叠压、修缮和利用过的,最后是明代所修的长城。

战国时期所修的长城,东起张北黄花坪、狼窝沟一带,向西经万全、怀安到内蒙古兴和县,全长多公里。这段长城的建筑形式有毛石干砌、土石混筑、土夯筑及山险墙等,是我县长城中最早的长城。

二、修建长城的作用和目的

纵观历代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中原封建统治者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战争。在秦始皇时期主要的民族矛盾是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平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发达阶段。

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而当时的匈奴、东胡还处在奴隶制的早期阶段,匈奴、东胡等奴隶主贵族除了残酷剥削压迫本民族的奴隶之外,还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并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的十五年中,采取修筑长城进行防御和屯垦北方土地等措施,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当此之时,匈奴单于不胜秦,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筑长城是最有效的防御措施。

汉文帝时的大臣晁错有一篇奏文,把长城的作用说得更清楚: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至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

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滚石),布渠答(铁蒺藜),更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戌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晁错列举了修长城的好处,并建议实行屯田制,是为国策。?

三、明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

明王朝是在推翻元朝后建立起来的。洪武元年(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克了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标志着元王朝灭亡。但元顺帝仍然把持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占有辽阔的北方草原和陕甘、云南一带,时刻都在梦想收复失地,重主中原。

明初,明王朝派军队几次出击,想一举消灭残元势力,但多以失败告终。而此时国内由于元朝的残酷统治和农民起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百废待兴。

明朝的主要任务是缓和国内矛盾,恢复生产,没有力量消灭蒙古残部。于是,安定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成为必须的选择。从明洪武六年(年)开始,朱元璋就命大将徐达等修筑从北京东北和西北部的燕山山脉,到军都山山脉一线的关塞隘口,开始了长达多年修筑长城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年),积蓄了一定力量的明朝廷又发动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对蒙古族各部的征战,虽然没有彻底消灭蒙古各部,但基本上使北部边境安定下来。明建文元年(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战”,四年后才登上皇位。

蒙古各部趁着明王朝的内乱对北部边境进行侵扰。明成祖朱棣为便于防守,先后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大防守区,分段设防,合称“九镇”。九镇所属的长城称为“九边”。我县境内的长城即为“九镇”之一“宣府镇”的西端。成祖皇帝还于永乐十九年(年)将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直接面对残元势力,建立了“守边王朝”。

成祖在位时五次亲征蒙古,每次都是从宣府镇出兵,其中第四次是从我县的西阳河出发,最后在出征途中病死榆木川。成祖率兵亲征虽然打击了残元势力,但收效不大,自己损失巨大。成祖死后,明朝再没能力主动出征长城以外打击残元势力,只能不断修筑长城加强防守。

四、南堰截村是宣府镇长城西端点吗

宣府镇西路长城是从宣化的西界人头山开始向西,一直到怀安县的马市口与山西交界处。这段长城在明景泰二年(年)起始称西路,成化十年(年)设参将,驻守万全右卫城。

成化二十一年(年)朝廷大规模修筑了西路长城,嘉靖四十五年(年)又进行了增筑,将西路分为上西路和下西路。上西路管辖长城,东起张家口堡破虏台(今宣化县人头山),西止于新河口堡的中寨台(今万全县正边台村南约4公里处)。下西路从中寨台到怀安县西洋河堡与山西省长城相连。

关于“宣府镇”长城的西端止点,明代茅元仪辑《武备志》中有记载:“宣镇东起永宁,西至西洋河堡天城界”。顾炎武辑《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宣镇东至四海冶南新墩,西至西洋河南土山天城界止”。上述两书,都明确记载宣镇长城的西端至我县西洋河南土山与天城交界止,天城即现在的山西省天镇县。民国时《怀安县志》亦记载:“本地边城,东起柴沟堡平鲁西台,西至西洋河南土山墩”。

《怀安县地图》、张家口地区“长城分布示意图”,都标有马市口至西洋河南土山段长城。此段长城虽剩残垣,但清楚可见,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仍保存较好。因此,“宣镇”及我县长城的西端是止于西洋河南土山(现为渡口堡乡南堰截村)。

五、沿长城考察情况

我县境内长城,东起东洋河西岸,经出气山、香炉山,到桃沟村转向南,又到南堰截村南山顶烽火台止。全长36.公里。长城呈梯形,下宽3.37~3.50米,上宽0.5~1.0米,高2~4.7米。为石砌、土夯、外部石砌中间填土三种建筑形式。个别地段利用山崖峭壁稍整修而成。现在保存较好的敌台32座,其中实心敌台27座,空心敌台5座。

怀安县的长城属于宣府镇下西路长城。在宣府镇长城中,保存最好的是东洋河西岸至香炉山8.4公里段。这里地处偏僻,人为破坏较少。长城基本上为石砌城墙和山险墙交叉使用,山脊陡峭处为山险墙,两山之间为自然山石砌墙。这段城墙绝大部分保存整齐,且烽台林立,颇为壮观。墙为外高内低的封顶式结构,底宽3.4~4.2米,顶宽0.4~0.9米,内高2~4.7米,外高2.8~5米。沿边有15座敌楼,这些敌楼远望整齐排列在山巅,长城也基本挺立,颇为壮观。敌楼有9座基本完好,均为方柱体形,有两座两层敌楼下部设门,顶部有垛口墙。其余均为楼上半部设门,须用软梯上下。有4座塌成土堆或土笋状,2座仅存台基。东洋河西第一座砖砌敌楼保存较好,仅顶部有残塌。楼为方形,无箭窗,楼南面距地面2米处有一劵门。楼内有直上直下的垂直通道,楼顶为7.3×7.3米的平台。

长城从赵家窑到渡口堡与尚义县小蒜沟乡交界的香炉山这段,除间断利用山险为墙的地段外,均是毛石砌筑的干插墙,现大部分已倒塌,局部保存原状,有尖顶式和外高内低两种形制。沿线也有一些与城墙所用材质相同的圆形石堆。难得的是香炉山东侧有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石基砖砌方形空心敌楼,当地村民称之为“有味楼”,疑为“右卫楼”谐音讹传。此楼为上下两层建筑,楼高10米,底宽10米,顶宽7.5米。在下层东侧墙距地面1米高处,有一砖拱小门,高1.75米,宽1米,进此门沿18级台阶可上到二层台上。二层台为回廊式结构,中间为4米见方的天井。东有三箭窗,中间大两侧小。北有五箭窗,中间大,左右各有两小箭窗,为上下排列。在二层楼西北角有天井通往楼顶。楼顶上四周原有垛口,后来坍塌。从外面看,四壁共有9个小洞室和18个小洞门,当地群众称之为“九窑十八洞”。此台是下西路长城沿线中仅存的一座空心敌楼。

长城由香炉山进入渡口堡辖区,向西经马头山、盘道门、大尖山、马家窑、至桃沟西北的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交界处,全长24公里,毛石砌筑,多数坍塌成为一条杂石埂,中间个别段落有夯土城墙。沿途有可辨敌楼26座,多为方形台,与宣府镇中路长城的墩台形制区别明显,有的台匾还在。香炉山西坡下第一个敌台保存较好。台为方形,毛石磊砌台座,条石砌基,砖砌楼体。高8.8米,底宽10×10米。下部台心用土夯实。上部东、西、北三面各设3个箭窗,箭窗高0.9米,宽0.6米,南面上部中间设劵门,门两侧设箭窗,上下台须用软梯。盘道门村北,有一座编号为20号的敌台,石拱门额上高3米处嵌有一块长70厘米、宽50厘米的石匾,阴刻楷书“得胜台”3个大字,门匾题款为“宣府下西路渡口堡大边新建,万历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吉立”。

楼上半部西墙、东北角都已坍塌。双落沟村北是第24号敌台,在高约3.7米处镶嵌着一块边长45厘米的正方形石匾,上面写着“太平台”,门匾题款为“钦依守备西洋河都指挥王立,万历三十七年七月七日吉立”。28号敌台,高约12米,底边长9.7米。在高约6米处有一劵门,门枕两侧下端有出条,两侧有吐水石槽,门顶镶嵌一石匾,上刻“奇仁敌□”。进入劵门后,有直通顶部的通道,四周有射击孔和瞭望口。总镇台村北是32号敌台,在高约3.8米处镶嵌有长7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石匾,上刻“石山头台”,门匾题款为“钦依西阳河都指挥王立,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七日吉立”。

“石山头台”以西的长城,开始变为石砌两侧、夯土填心的形制,间断夹杂着完全用夯土磊筑的长城,一直延伸到桃沟村西北三省交界处。长达米。石边土心长城大多已倒塌成大土埂状,仅有约米城墙保存较好。墙底宽近5米,顶宽3米多,外侧高3米,内侧高0.5~1米,土心夯层厚0.24~0.3米,夯土城墙整体保存情况较差,塌为土埂状,最好的地段存高4米,底宽4米,顶宽0.8米。桃沟村以西长城改筑为夯土墙,坍塌严重,存高1~2米。不同的墙体形制,可能为不同的时代所修建。此段长城沿途有9座墩台,只残存内部夯土,碎砖狼藉四周。长城经桃沟村西北入山西省天镇县。

据乾隆本《宣化府志·塞垣》记载,宣府下西路与山西交界处设有隘口“镇口台”,“通口外头道河、石嘴子、大青山、土木路等处地方”。考其位置,应在今河北怀安与尚义、内蒙古兴和、山西天镇三省四县交界处胜利桥一带。渡口堡辖区也大抵到此为止。胜利桥南米处,有一座残破的方形敌台,外包砖及下部条石基础均被拆走,上部塌毁,仅存下半部夯土台心。现残高4.2米,底宽7.4米见方,可能就是“镇口台”。台西米处即为原隘口,有怀安通往内蒙古兴和县的道路南北向穿越长城,年拓展为国道,2年又有丹拉高速公路从此通过。

长城从胜利桥起分为两路:一路继续向西,跨山涧沟,沿山西天镇县与内蒙古兴和县交界的山脉延伸,属大同镇管辖。另一路仍在怀安境内,顺山涧沟东侧折而向南,过马市口、西洋河堡到南堰截村南止,属宣府镇下西路西洋河堡管辖。

六、为什么在马市口往南修支线长城

明长城由东向西至我县桃沟村西北,长城主线从山涧沟两岸向西而去。为什么又修了一段由北向南至南堰截南土山的长城呢?

翻开《怀安民间故事》一书,里面有“错修长城”的传说:八达岭至雁门关的这段长城叫“二道边”。负责修长城的总督王国镇,骑马出了张家口大境门,一直向马市口奔来。王总督来到这里,怀安知县在一个姓郭的家里为他接风洗尘。知县与总督边饮酒边叙谈,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名山大川,一直谈到马市口的复杂地形和重要位置。酒过三巡,菜上五味,正当酒兴正浓之时,王总督忽然想起在交叉的三山之上还未设下标记。他怕出了差错,放下酒杯,急忙挥马上山。赶到那里一看,修出的长城果然弄错了方向。本应由河北省的马市口向西修去,却错成为向南,修到了山西省的碾儿岭。这就是“总督刚饮三杯酒,错修长城四十里”的传说故事。

从这个传说故事中不难看出,有四处与历史事实不符:

一是宣府镇下西路长城,是嘉靖二十五年(年),由宣府镇总督翁万达奉诏修筑的,不是王国镇。王国镇这个人名可能是虚拟的。

二是张家口那时还没有“大境门”,在建成长城时只开了个“小境门”。“大境门”是清朝入主中原后,于顺治年间为通商贸易而增设的。那时江山一统,内外安宁,长城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是总督贪杯吃酒,忘了定方位,只一会儿工夫就错修了40里长城。这纯粹是民间神话!甭说是在过去人背肩扛、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就是在科技发达、机械化作业的今天,也不会有这么快的修建速度。况且,长城都修建在大山的山巅,再好的机械也难以发挥作用。

四是这段长城并不是传说的“错修”,而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因为“山涧沟”是一条河面宽阔的季节河,又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分界线。沿“山涧沟”北上可通内蒙,是长城沿线防御的一个重要关口,但因河宽沟深,既不能堵住河道,亦无法筑城守护,聪明的古代军事家便设计了一条长约16公里的长城支线来加强防卫。即从长城主干起,修一条沿山涧沟东岸由北向南经马市口村西、西洋河村西至南堰截村西南南土山上止的长城支线,沿长城设有烽火台18座。这样,无论敌人沿山涧沟来,还是从西洋河来,都有沿河岸长城阻挡,无法进入明朝防区。该段长城虽是土夯而成,年久失修,残存部分断断续续,有的地段残存就犹如一条大地埂,但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沿长城建立的综合防御体系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城墙和建在长城上的敌台,但还须有附属工程如驻守部队的军堡和传递战事消息的烽火台,三者组合起来,才能构成长城沿线的综合防御体系。

在长城南面设有好多军堡。柴沟堡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年),景泰、成化、嘉靖年间相继展筑,万历二年(年)包砖。《宣府镇志》记载:“周围八里,高二丈八尺,根厚三丈二尺……”柴沟堡位于东洋河口东南约9公里处,是宣府镇下西路的重要路城,除了管辖下西路东段(从中寨台到东洋河东岸)的长城防务外,还设参将驻守,管理着整个下西路的军事防务。渡口堡距长城7.5公里,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年),万历六年(年)甃砖。

城高三丈五尺,周长二里五十七步。管理着从东洋河西岸到香炉山的长城防区。西洋河堡是明正统五年(年)在旧城基础上修筑的城堡,成化十年(年)展筑,万历三年(年)包砖。据史料记载:“城周四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顶阔一丈五尺,底厚二丈三尺二寸……”它是明代宣府镇下西路长城最西边的一个军堡,管辖着从香炉山到南堰截的长城防务。另外,在东洋河和马市口两个山口筑有关隘,在总镇台还有千总驻守。

在长城沿线还有好多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传递战事消息的工具。长城上的烽火台称为敌台。长城下城堡周围和沿河两岸的烽火台称为腹里墩。负责由长城向军堡传递消息构成军事通讯网络。我县西洋河一带,腹里墩排列非常密集,南、北两岸各有一条烽火路线,各城堡间腹里墩犄角相望,一有敌情,烽火连举,其传递速度每昼夜达公里。据万历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下西路有腹内火路墩座。其中柴沟堡47座,渡口堡36座,西阳河47座。这些腹里墩台原应有外包砖,现包砖都已被拆走,只存夯土台心。

长城、军堡、烽火台,这都是长城沿线的军防工程,再加上训练有素的驻军和装备精良的武器,共同组成了长城沿线的综合防御体系,保护着沿边和内地人们的生产、生活。

来源:文化怀安传媒

你有什么想说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w/9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