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河西汉长城关系初探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河西长城修筑是汉帝国与匈奴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河西长城之始建目的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由于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条件,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交融在一起。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这一段要途民族流动,商使往来,车马不绝,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极为独特、又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丝绸之路的开拓

西汉帝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储备了可以与匈奴抗衡的力量。汉武帝即位后,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急于找到当时曾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活动,后被匈奴逐出故地的大月氏游牧部族。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了解西域情况,公元前年,张骞应昭出使西域,史称“凿空”。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等人刚出陇西,还没进入河西走廊就被抓俘,在匈奴滞留10年之后得以逃脱,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向西到达大宛国,并被顺利送至在今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王庭。张骞在大月氏驻留其间,对大月氏及周边各国进行了考察,了解了不少有关西方国家的情况。一年后,因“不能得月氏要领”返回中原,途中又在匈奴被扣。最后终于在公元前年,从匈奴逃脱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年,张骞率人出使乌孙,期间他派遣同来的副使,分别前往乌孙周边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于阗等国考察。这次出访取得很大成果,公元前年,张骞一行顺利回到长安,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前后二十余载,期间历经艰险,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道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基本确定,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发生变化,甚至废弃。陆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兴于唐代,从宋代开始,由于海运的发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走向了衰落。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2河西长城的修筑

公元前年,汉武帝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其中元狩二年(前年),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深入河西,取得“河西之战”了巨大成功,控制了河西地区,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空间。此后,由于希望乌孙回归河西的政治意图没能实现,西汉政府在搁置河西10年之久后,开始了对河西地区的有计划的开发和经营。元鼎四年(前年),汉武帝决定向河西地区发展,开始于河西驻兵屯田。元鼎六年(前年)在河西“初置张掖、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并自令居筑塞至酒泉”。元封四年(公元前年),为了接应赵破奴击楼兰、姑师,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太初三年(前年),路博德由张掖筑塞至居延泽,建遮虏障,这是河西走廊中部向北沿黑河伸出的塞防。天汉年中(前—前97年),李广利伐大宛成功后,为适应与西域各国交往的新形势,由敦煌筑亭燧至盐泽。“为了有效保障河西驿道、郡县和屯田区的安全,除绵延的墙垣、壕堑以外,汉朝还沿长城修筑了城障、亭燧、关隘、天田、虎落等设施,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戍守、关防、运输、通讯、后勤保障制定,从而构成比较完整、有效的防御体系”。①经过20多年的经营,汉帝国终于在河西地区构筑起了相互策应、设施完备的防御体系。河西长城承担起了保障丝路畅通,保护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重担。河西长城的修筑是汉帝国与匈奴在民族冲突中,为巩固其势力范围而建,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条件。

3河西长城是丝绸之路几条线路的必经之路

丝绸之路从中原至西域诸国一般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从长安或洛阳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这两段是汉代开辟。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是唐代开辟。丝绸之路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南中北三条线路。东段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又分为南、中、北三条线路,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的主干是由连续分布的驿站联结而成的驿传网络,丝绸之路东段的几条主要驿道,在始于长安、经陇右渡黄河之后,便进入河西长城的防御范围”。②由于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条件,如将长城与丝路叠加在一起看,则河西这一段的长城,恰好与丝路重合、交融在一起,而河西长城又恰好与丝路同时产生。因此,“河西汉塞的修筑,与中原至西域驿道的开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驿道的安全而修筑塞防,塞防的建设保障了驿道的畅通。塞防与交通的相互依存,是河西汉塞的显著特点之一。”③

4河西长城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的作用

汉代对河西地区进行有计划的经营以来,推行徙民实边策略,从内地向河西新开之地大量迁徙民众。为了加快对河西地区的开发,还多次征发大量戍卒至河西边塞,屯田农耕,设置“农都尉”、“将屯将军”等进行有效管理。“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耕牛和田卒的日常生活所需,在自给自足前均有国家提供。边郡人民除了从事正常的农、牧业生产外,还十分重视修习备战,承担保家卫国的军事防御任务”。④河西长城因其所处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条件,长城所经之处多为交通要冲和驿道经过之地,旷哉绝域,“往往起亭障”,“以给使外国者”,对过往商旅进行保护并提供住宿,为来回交聘使者补充给养,河西长城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坚保障力量。在长城有力护卫并提供充足补给下,丝绸之路在河西这一段成为千里坦途。有了河西长城的保驾护航,中西经济与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西北地区各民族间的冲突与碰撞,最终演进为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丝绸之路开辟和河西长城修筑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河西长城有力的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顺利畅通,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方交流的障碍,建立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河西长城修筑这一段历史,它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已完美地融入到平等相处、和平交往、互惠互利之实践活动中,亦是它们虽已成为历史,但对今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地方。

[注释]:

①《河西汉长城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论丛.第七辑,第61页。

②《河西汉长城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论丛.第七辑,第64页。

③《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年版,第23页。

④《中国河西走廊》,中国旅游出版社年版,第页。

作者简介:

许海军,汉族,甘肃酒泉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现任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外事联络部负责人。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年以来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工作,长期从事长城史及地方史研究,任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副馆长,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曾参加过全省长城资源调查和嘉峪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撰写了《甘肃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和《明代嘉峪关的修筑及其与周边游牧民族关系探析》、《金塔县境内明长城考》等。

——摘自《丝绸之路·肃州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enge.com/ccqg/1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